以实战化为牵引 以打胜仗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消防部队作为专业救援救灾的部队,针对灭火抢险的规律、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作战实际需求,组织针对性的实战化训练,就是要通过近似实战的条件下,全方位的摔打磨练部队,加快和推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最终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目标。
一、创新思维模式,推进作战理论实战化
(一)破除“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经济组织在一定环境下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类似物理学上的惯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经验主义”,即在战训工作中,一味遵循前人留下的经验成果与方式方法练兵,而忽视环境形势迅速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此种一成不变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必定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需要。美国著名战略专家约翰•阿尔奎曾经指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是影响现代化军队转型的主要障碍,改革创新必须首先消除这一“顽敌。”思路决定出路,开展实战化训练关键是要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瞄准实战需要,紧扣“向实战聚焦、向作战靠拢”,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建筑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的特点规律,研究和创新在实战化训练条件下,新的作战模式和作战理论。
(二)突破“训战分离”的训练瓶颈。训战一致是实战化训练的主旨和精髓,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要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切实提高军事训练的实战化水平。“训战一致”的中心要求是“练为战”,练为战就是把灾情设“像”、把环境设“真”、把情况设“活”、把标准设“严”,按照实战程序和环节检验部队能力,少搞花架子、假把式,不搞唯“快”论英雄,真正做到“真训、真练”,只有扭转“练为看”、“练为考”和重尖子、轻全员,重士兵、轻干部,重基层、轻机关的倾向,才能真正做到训战一体。
(三)遵循“灭火作战”的规律特点。面向火场,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训练传统模式,以服务灭火救援为导向探索合成实战训练的特点规律,遵循“任务确定能力,能力确定训练内容”的根本思路,依据任务需求制定能力标准,能力标准精选训练内容,紧扣作战能力生成创新组训模式,从实战出发,明确“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作战特点”,在官兵技体能基础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实战化训练,以此达到“基础人人会、术业有专攻、战斗讲配合”的整建制岗位化协同配合作战编程,切实增强实战训练的指向性和实效性。
二、革新训练模式,推动军事业务训练实战化
实战化训练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把战斗力标准贯穿于部队军事训练的各层次、各领域、全过程,把能打胜仗必备的各个要素练过硬。
(一)日常化的建制编队训练。按照“编成式练兵、编队式作战”的训练模式,要在强化单兵基本技能训练和班组合成训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中队的训练场、训练塔、营房、办公楼及辖区可利用的训练场所,设置实战场景,根据现有人员、车辆、器材装备及作战编成,针对各种类型的火灾和处置对象,按照灾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临机设情的方法,开展常态化的整建制中队编成训练,要重点开展初战灭火、攻坚救人、增援供水、紧急避险、协同配合等方面的作战训练,确保将人员训全,将执勤装备全部应用于训练现场,使训练分工与灭火战斗任务分工一致。
(二)战术装备的综合协同训练。要创新人与装备训练相适应的训练方法,探索能够满足新装备需要的训练理论,进口的器材装备性能参数要翻译成汉字,让官兵人人都能看得懂,组织新装备训练还必须打破以往训练的老套路,着眼新装备训练的特点规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器材装备实战化训练理论。特别是要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特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灾害事故,根据不同环境对装备运用的不同需求,以配备的各类新型车辆装备器材为基础,通过制定战斗编成和每一项装备器材训练使用操法,力求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三)常态化区域协同轮值训练。针对现代火灾及救援的特点,联合作战的机率越来越大,多中队作战、支队联合作战、跨区域作战等形式越来越多。实战化军事业务训练就是要把逐级合成向体系集成转变,把各片区不同的专业救援力量,编入作战体系,构建“作战要素集成训练、作战单元合成训练”。开展常态化的区域协同轮值演练,就是总队与总队之间、多个支队之间、多个大中队之间以及实战所需的协同联动单位,分区划片,有针对性的开展实兵实装实战演练,克服跨区域联合实战中指挥混乱、增援力量情况不明、道路水源不熟、协调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检验部队协作能力。
(四)作战环境的模拟仿真训练。具体来讲,就是要在近似实战、高于实战的条件下,组织开展“全员全兵、真烟真火、实兵实装”的模拟仿真训练,大胆突破没有基地化模拟训练设施的制约,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仿真设备和现有的训练设施,将训练场由操场搬到中队营房、训练塔、辖区重点单位、在建建筑、废弃厂房等场所,模拟实战设定科目,采取燃放发烟罐、油盆、柴火等措施,模拟密闭、黑暗、浓烟、有毒等真实火场环境,组织开展侦察、侦检、警戒、救生、破拆、排烟、灭火等战斗编程实战化训练,锻炼官兵纵深作战、内攻救人、化危品处置等灭火作战的初战技能、临场指挥、随机处置和攻坚作战能力,通过想定作业、分段作业、连贯作业、沙盘作业、图上作业等多种方法手段使训练形象化、直观化,确保训练取得成效。
(五)实战化训练的考评体系。考风改变训风,考核考评是训练工作的导航仪和风向标。上级怎么考,就决定下级怎么练。只有领导机关“考为战”,基层部队才会“练为战”。必须用好考核考评这把尺子,从考评内容的全面性、合理性,考评标准的系统性、准确性,考评方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可行性等方面入手,把以往单层面、单专业、主观性考核转向多层面、多专业、客观性考核。改革以“时间”“细则”为标准评判的考核模式,把实战最管用的重点内容“突”出来,突出关键科目、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和关键环节考核评估。重点考评真火条件下的指挥能力、处置能力和紧急避险能力,重程序、轻成绩,探索完善考前发现问题、考中分析问题、考后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
三、装备与实战相结合,推进装备编配实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灭火救援任务的成功与否,仅靠消防官兵的勇敢精神和血肉之躯是不可能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只有配备符合实战要求的高、精、尖消防装备,才可能提升作战效能、完成作战任务。
(一)车辆器材装备编配科学化。打什么样的仗就要用什么样的装备,由于各地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城市发展程度、工矿企业、辖区气候及水源等情况的不同,火灾及救援特点带来明显的地区差异,装备的使用概率不尽相同,装备配备必须结合实际,要把地域特点和主要灾害类型考虑在内,如南方与北方温差较大,器材配备要有区别;高原和平原要区分,高原装备要考虑耐寒、缺氧的因素,辖区面积大,经济不发达,农村火灾占的比例大,就应该多配备轻型消防车,高层建筑多的城市应配备举高消防车,有条件的还可购买消防直升机;化工企业多的地区应配齐配足个人用特种防护装备和灭火药剂等,不能贪大求全。
(二)装备技术配备发展的延伸化。装备配备必须有前瞻性,装备配备必须满足当地灭火救援的实际需要,立足实际、面向实战,从提升作战效能角度出发,根据作战编成、力量等级调派进行车辆编组、调配、整合,达到相互配套、优势互补、形成体系,按照轻重缓急和必配、选配的原则制定装备发展的长期计划,采取分步完善的方式,购置配备的装备要适应3-5年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三)横纵向技术装备发展一体化。装备配备要把握好技术科技含量由低到高、高低结合、区域搭配、横向互补。在纵向发展上,既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忽视基础装备的更新换代,更不能只顾基础装备的发展而忽视高技术装备的突出作用;在横向发展上,以能满足本辖区各种灭火救援情况并能与邻近单位形成互补为原则,在装备类型和适用型号上进行最合理的配置。总之,装备发展要综合考虑横向、纵向因素,以适应实战需要、符合地方实际、实现区域互补为标准,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型号配套、功能互补”的装备配备格局。
四、信息化向实战化聚焦,推进网络通信实战化
(一)加快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建设。信息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网络化”,是信息的高速、多向传递,以传统行政条线约束信息流给信息综合应用、资源共享带来难度,必然使信息化应用效能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跨领域的信息综合应用已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要通过各种系统和平台的合成,把网络规划、态势融合、信息引接、数据分析等综合建立网络平台,把指挥、通信和信息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的联通和指挥调度的一体化、扁平化,增强信息的实用性,防范垃圾数据冗繁、堵塞等现象,提高指挥调度的精确性和指导性。
(二)强化通信技术的集成训练。一是练新装备,就是熟知所属信息化器材装备,熟练关键装备操作使用,强化灾害一线与后方指挥部这两个指挥部的建设,实现作战要素集成、作战单元合成和作战体系融合的战斗力新增长;二是练新流程,就是掌握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与指挥流程,促进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的系统互联、信息互通、行动互动,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和整体联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警地、跨区域等形式的联合作战和体系作战的新要求。
(三)推进救援现场的通信技术保障。在内部,加强遂行任务的应急通信队伍建设,配齐卫星便携站、车载3G、3G单兵设备、卫星电话、图像传输设备、短波电台、POC等通信设备,定期开展信号中断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在外部,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电信、移动、联通等公网通信运营商协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定期开展联动通信保障训练演练,随时保障救援现场的通信讯号全覆盖。
五、完善指挥体系建设,推进作战指挥实战化
(一)建立灵活的指挥调度体系。转变指挥调度模式,建立灭火救援综合作战指挥平台,健全辖区灾情等级分析及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指挥预案,并适时组织按预案开展预设等级警情调度指挥演练,做到始终坚持“加强第一出动,优化第一力量”的原则,按照灾情等级调派救援力量。在处置过程中,要灵活根据现场信息分析研判,适时调整警力和资源向最需要的方位和时间流动,推动灭火救援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
(二)建立高效扁平的指挥体系。“扁平化”指挥体系最早来源于美国军队,是伴随着CI3系统在美军的广泛使用而提出的。通过采用“扁平化”指挥体系可以大幅减少作战指挥的中间环节,可使指挥幅度更宽、权力更加集中、调动范围更广。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扁平化”指挥已是信息化系统下指挥战斗的必然要求。消防部队建立“扁平化”指挥体系就是以灭火救援一体化信息指挥平台为载体,以编成调动模块为依据,指挥员直接指挥攻坚、救援、供水、登高、泡沫、排烟、照明等战斗模块,构建成灵活、快捷、高效的“纵短横宽”的指挥体系。
(三)建立一体化的作战指挥体系。完善有线无线通信、录音录时、分类处警、语音同步告警、灯光控制、交通示警、专线报告、无线通信等“八大功能”,并能在灭火救援现场能快速组建无线通信三级网,充分发挥GIS消防地理信息、CDMA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灭火救援中的辅助作用,实现灾害事故现场、通信指挥车、接处警中心之间的无缝对接,调度、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覆盖能力、通信容量、稳定可靠性等均达到复杂灾害环境下的要求。
六、加速做好实战准备,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实战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我军作战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任务胜利的重要环节。
(一)警地联合的综合保障。建立警地联动的保障机制,与地方政府及重点地域的集贸市场、商场、超市装备厂商和有关机构建立物资保障支援关系,疏通社会供应渠道,建立健全物资供给体系,形成畅通无阻的物资保障供给网络,根据任务需要和现有战备物资实际,科学调整储备结构和数量,保证遇有情况能及时供应,进一步完善警民结合、钱物并储、物技合一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确保部队作战需要。
(二)全方位的战地后勤保障。“全方位”即点、线、面相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保障方式。应把保障重点放在距离较远、控点多变和保障困难的部队上,对救援现场的各个作业点相对不变的则实施集中保障;在保障内容上,突出熟食饮水、防暑防冻防烧伤药品装备物资和防护、通信等器材的保障;在执行搜救、长距离增援作战任务时,在完成给养、卫生、装备等保障的基础上,突出部队机动行动保障,为执行任务的部队提供器材运输装备、车辆维修保障以及GPS定位仪、海事卫星电话等装备、器材,确保部队不迷路、找得见、追得上、联得通。战斗结束后,要立即进行物资、器材的调整和补充,做好后续保障准备。
(三)精细化的遂行作战保障。精细化的遂行作战保障,就是把原来粗放型、供给型保障向精确配送型保障转变,把机械化集中投送型保障向一体化综合型保障转变,在灾害事故重点危险区周边,按照“分级互补、规模适度、品种匹配、模块储存”要求建立物资储备库,分片区成立战勤保障大队,建立“精确专业跟进保障为主、警地联合保障为辅、战地遂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 “多样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遂行作战保障体系,实现战场保障速度与质量的双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现场作战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