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政工思想 >> 教育培训 >> 浏览公安
  • 建立适应实战化的教育训练机制

    时间:2015年06月02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灭火战斗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人的因素(包括指战员的组织指挥、技术、战术运用等)是灭火战斗的主体,是决定灭火战斗成败的决定因素,消防设施、精良的灭火装备是灭火战斗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因素。提高灭火战斗力,最基本的是要针对灭火对象的情况变化,从灭火手段、灭火对策、灭火技术装备上做到“敌”变我变。当前,要着力从提高战斗员的熟悉作业能力和个人防护能力,基层指挥员的独立作战能力和临场处置能力,中高层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以改革开拓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从建立适应实战化的教育训练机制和寻求改善消防设施、灭火装备的新途径上,转变观念、想办法、做文章。

        一、建立面向火场的教育训练机制

        灭火战斗中指挥员准确、及时、果断、协调的动作能力和整体效应水平,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实现。我们经常所说的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火场的应变能力都需要通过建立面向火场的教育训练体制和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才有可能得以提高。

        建立适应火场需要的、可行的训练体系。教育训练体系是完成训练内容的基本保证,是进行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因此,建立适应火场需要的训练体系,主要应从教育训练内容,训练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措施上加以分类别、分层次,贯彻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可操作性方面做文章。当前主要克服从操场到操场“一刀切”的问题。从运用“指挥型、进攻型、防御型、援救型”分类区别,采取“分训式、循环式、类比式、启发式、协同式”的方法,形成教育训练体系的基本格式。

        1、指挥型:按照支队、大队、中队、班三级四档指挥体系的不同层次,不同指挥职能,以掌握本级指挥要素为前提,确定其教育训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明确重点科目。例如:支队指挥员应以把握全局、重点突破、整体协同指挥和战术构成为重点;大队指挥员以协调大队内部、中队之间的火场协调指挥能力为重点;中队指挥员以熟悉灭火对象,装备器材性能为前提,以培养“三定”(确定火点位置及可能发展趋势、确定基本战斗形式及车辆定位、确定进攻路线及措施)素质为基础,以攻防战术运用为重点;班指挥员主要以技术应用的环境条件选择为重点。

        2、进攻型:是从灭火战斗的进攻、防御、相持、退却和围歼的五个阶段中的进攻、相持、围歼的阶段上,以掌握进攻点(即进攻途径)的最佳选择,进攻的方法、手段、进攻、相持、围歼各环节的运动方法(式)为教育训练重点。

        3、防御型:是从防御、退却在火场的表现形式、应用范围、防御的手段与措施及其由防御转为进攻的时机为教育训练的重点。

        4、救援型:主要是以实施救人、社会救援和抢救贵重物质的基本形式、方法、措施为重点。

        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下列五种方法(式)加以组织实施。

        分训式(即分级升训式),指挥员按不同的训练科目分别实施。主要是战斗员按熟悉掌握场地训练科目的不同程度、要求、升级标准确定不同层次训练对象,分阶段,分对象组织训练。如:特勤中队应以特殊装备器材训练为主,可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训练、如破拆组、救人组、侦检组、洗消组、防化组、堵漏组、警戒组等。

        循环式:(滚动渐进式),在训练中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阶段重复的训练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体现繁的到位,进的变化,最突出的是通过技术的规范操作向技术的火场实际应用转变。

        类比式:(即类比分析式),主要是通过对灭火对象条件,环境的分类比较(便如门、窗、梯、墙体等)分析,在共性中找个性,得出不同的动作方法;通过对燃烧物质的种类、量和质的比较分析,掌握基本的灭火方法(例如有些油类火灾可以用水);通过对各种灭火器材在火场就条件和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例如二节拉梯、挂钩梯、水带铺设与固定等火场应用)

        启发式:(即智能启发式),是从灭火对象的火灾发展规律分析,运用战例解剖和战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教育训练引上高级思维阶段,是提高战术意识的主要途径。

        协同式:(即整体协同式)这是融技术、战术、单兵、班、中队为一体的综合协同的训练方式,是走向火场,更加贴近火场实际的高级训练阶段。主要是体现于制订灭火方案的实地训练和以一定目标为对象想定作业。夜练是协同式训练的重要时机。

        二、建立与教育训练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建立与教育训练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当前要处理好操场与火场,训练与执勤,训练量与质的关系,实现操场向火场,量向质的转变。

        1、加强基层中队指挥员的配备和战斗班组成形式的调整

        中队指挥员配备的强弱,得当与否,不仅影响着教育训练能否落实,而且直接影响着灭火战斗能否顺利组织实施。因此,要解决现行中队干部配备“一刀切”问题。根据担负的任务程度不同,对力量相对集中,执勤任务繁重,尤其是城区的执勤中队,按四、三、二的干部配额,对任务尤其繁重,力量集中的中队主官配备副营职警官,有利于保持基层干部的相对稳定和新老交替,有利于开展以熟悉责任区情况为重点教育训练内容的落实。

        把现行战斗班战士按年限混合组班,改为按业务素质强弱,组成业务

        素质较强的班(即为灭火战斗进攻型战斗班),新老混合班和新兵班(即为协同班),并在人员编制上打破均等组合、保证重点班,(尤其是战斗员难以满员的情况下),班的这种组合,一方面,突出

        了在火场靠前进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利于教育训练按类别分训的落实。尤其是有利于执勤的落实和面向火场的技术应用和战术运用训练科目的落实。

        在目前装备器材,特别是特种装备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特勤中队,用于在火场执行危、难、险、重突击任务。特勤中队的人员组成,装备器材配备,教育训练内容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执勤中队。从保留业务骨干的角度考虑,也应有计划地从一般执勤中队中,分期分批地到特勤中队进行一至二个月的短期培训,每个中队每期3—4人,根据培训情况,每期保留5—6的业务骨干,充实到一般执勤中队,这就有不断培训的业务骨干不断充实业务骨干到执勤中队,保持良性循环,使每个执勤中队确有一支能攻善守的有较强战斗力的攻坚力量。

        2、把防消结合融进灭火准备工作阶段

        执勤中队应与防火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把防消结合融进灭火准备工作中,对于提高灭火战斗力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防消结合中把熟悉责任区灭火对象的情况,真正提到基层指挥员教育训练的重要位置。其基本措施是:

        一是中队干部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参加大队深入重点单位进行安全检查。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重点单位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熟悉情况,增长扩大知识面。尤其是有重点的,有针对性地了解掌握重点单位生产、储存物质的性质以及工艺流程等,有利于在火灾情况下掌握灭火主动权。

        二是参与责任区综合安全检查专项治理。例如:对易燃易爆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的专项检查,高层建筑,大型商场等专项治理等。

        三是参与新建大型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活动,组织供水检测(试),并与制订灭火方案统一起来。

        四是防火处和大队定期向中队通报重大火险隐患情况及该区域火灾动态等,以促进重点地区(段)的执勤战备工作。

        3、注重训练工作由量向质的转化

        教育训练工作如何适应扑救现代条件下火灾,特别是着眼于打大仗、打恶仗的适应能力,当前要以建立面向火场的运行机制为基础,把握训练的方向,实现训练的实战化。而教育训练由量向质转化,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即克服基本功训练看得见,摸得着,易组织,好考核的片面认识和重训练轻业务理论教育的倾向,进一步明确训练的目的性,认识到训练的实质是走向火场,提高战斗力。因此,把教育训练由操场推向火场,重视业务理论教育,重视针对不同灭火对象的战术运用分析研究,这是实现训练质的飞跃的基础。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促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提升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