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蓑衣滩情结

    时间:2015年06月0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与友郊游,至一桥,名曰“*桥”。我停住了脚步。

        “*”,顾名思义应该是松陵镇捕捞大队和湖滨乡捕捞大队的简称。问友,果然。那么脚下便是蓑衣滩了。当初的松陵捕捞和湖滨捕捞有一河之隔,但那时没有桥。

        我奔下桥去,抓起一把松软的黑土,凝视良久。这黑土中,融进过我的汗水,更有我的泪。

        那是个“菜农不吃商品粮”的年代。镇上将围垦好的湖田蓑衣滩,分摊给蔬菜大队和捕捞大队耕种,分别为230亩和460亩。种还是不种,几个老菜农不同意,便去了镇上为民请命,理由很简单,放弃旱地去种水田肯定得不偿失。但由工宣队坐镇,一言九鼎,不种也得种。他们召开誓师大会,将几个“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顽固分子揪上台批斗,其中之一是我的祖父。工宣队逼时任蔬菜大队副大队长的我表态,无奈,只能屈从。

        翌日,大队人马开赴蓑衣滩。从圩堤上向下望去,湖田一片青翠,女将们高兴得拍手叫好,她们以为是谁抢先把田给种好了。走近一看,全傻了眼,原来是茭草连片。

        菜农、粮农,一字之差,可有天壤之别。菜农无牛,无犁,只有一柄锄,这百十来号人何日才能将这偌大的水田翻垦出头。我摸着两手血泡,将四个队长召集拢来,最后决定:请人犁田,盘工插秧。工宣队有所觉察,派人下来督种。我在工棚里向他们摆困难、叹苦经,软磨硬顶,与之周旋。队长们各自请友善的农村生产队全力支持,用最快速度赶紧犁田插秧。等到太阳落山,工宣队去田边一看,居然绿油油一片,荒滩变成良田。

        湖田肥沃长苗,秋天一抹黄金,稻香醉人。新米香糯,只是黄瓜扔进猪棚,番茄烂在枝上,荒废了岸上。

        来年做秧田,我率青年突击队下湖。阳春三月,恰逢寒潮,水冷刺骨,无人敢下,我大喝一声,带头跳入水田。

        从镇上到蓑衣滩步行要走1个多小时,摇船要3、4个小时。农忙时,年轻人一律住在蓑衣滩,草棚泥打墙,地铺大锅饭。为了种熟这片稻田,我曾被蚊虫叮得钻进水泥船安全盖睡觉;儿子高烧到40°C,不能回家;祖父生病住医院,无法看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累累汗水结硕果,连续三年大丰收。第四年,上头说蓑衣滩要收回,我高兴得拍手叫好。那几个老头却舍不得。他们又跑到镇上找书记,说“民以食为天”,种稻田好。

        然而,历史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菜农不仅不再种稻田,最后连蔬菜大队也销声匿迹,我们这些菜农全成了城里人。

        思昔抚今,40余年的沧海桑田,蓑衣滩现今已是农居成行,小桥流水。但情洒蓑衣滩的一幕幕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岁月随想
  • 下一篇:听雨(二)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