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人走与茶之凉热

    时间:2015年06月0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咱们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后来经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人一走,茶就凉”一唱,就更是家喻户晓了。人们现在常用这词表示对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之感叹。

        其实,笔者也偶尔听一些退休或调任的领导干部感慨:“人走茶凉”。为何“人一走,茶就凉”,倒是值得说道一番。

        本来“人走茶凉”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热茶,客人走了,没有喝的这杯热茶时间久了怎还会热?再者,喝茶哪有常坐不起者,如果那样非雕像即病。再想,若不舍昼夜,人欢茶沸,耗费资源不说,谁人能消受得了?正所谓船有码头车有站,人人皆过客,即便豪舱奢卧,终有挪位之时。

        现实生活中,慑于权贵,献媚取宠的势力小人固然有。这些人惯于见风使舵,当你在位时,便阿谀奉承,百般讨好,花言巧语使你听得顺耳,轻重礼物你便一律笑纳。当你不在位时,自然阴阳变调,于是乎冷言冷语,“热情”大不如以前,甚至还会恶言相加,可以说唯利是图是这些人的本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一个妙喻:“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炉子就逐渐凉下来了”。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是工作关系?所有说,凉与热是对立统一的。人在得势时过于热闹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过热中往往掺杂着一些不正常的东西。比如骄横下逼出的情不由衷无奈逢迎,比如巴结时违心的装腔作势的阿谀奉承等。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似乎也不应一味责备沏茶者为何不把茶总保着温热在那里。但毕竟已经不是老舍笔下的《茶馆》那个时代了。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领导干部在任时如何处事,如何对待百姓疾苦,可以瞒得住别人,但瞒不住“天地间的那杆秤”——老百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像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谷文昌、王伯祥“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人,别人对他们的爱戴可能是离任甚至死后才得到,但那时一座不朽的丰碑,那碗群众心中的“茶”,永远是滚烫的。而在任时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工作上碌碌无为,对群众刚愎自用,在位时,群众敢怒不敢言。历任后这样的人被背后“戳脊梁骨”,就成了必然。

        诚然,在成长的过程中,谁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恩人,其中有培养之恩、知遇之恩,也有扶助之恩、搭救之恩,有的可能是深入骨髓来世也难报答的。也许他们已经赋闲在家甚至卧床不起,也许他们已经庭前荒凉甚至门可罗雀,但此时他们需要和缺乏的,正是感情的慰藉,心灵的温暖。请解甲归田者吃饭,向告老还乡者拜年,人早走但茶还久久未凉,还“香如故”,这才是“人间的春风”!试想,哪个一辈子都顺风顺水?千万不能做那种趋炎附势的人。

        话说回来,一个人只要于己修身立德而外勤于奉献,有了品德的支撑,就无须担忧茶“凉”与茶“热”的问题。既要损公利己,又要名利双收,这样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百姓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相信不再有“人走茶凉”的感慨。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书非借不能读也
  • 下一篇:伤疤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