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舂粑粑
刚从梦中醒过来,耳畔隐隐约约听到“咚-咚-咚”的木碓声,这声音多么熟悉而又亲切,这分明是来自家乡彝家山寨里舂粑粑的声音,也是家乡彝家山寨传来的第一个过年前的喜讯。
家乡彝家山寨坐落在云贵高原金沙江南岸的大山里,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家乡过年的第一个前奏曲就是舂粑粑传来的木碓声,那起起落落的声音给山寨带来了过年的喜讯。在冬天的腊月里,虽然天亮得迟,但勤劳的家乡彝人起得早,当天边还没有挂起白肚鱼,那条青石板镶嵌的寨道上就有来来往往的人影了,有的点着火把在照明,但更多的是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忙忙碌碌,他们为一家人过好一个欢欢喜喜的年而忙碌开了。
在家乡彝家山寨里,不论村寨大大小小,都有一个土掌房或者木垛房为主体结构的舂碓房,供全山寨的人共用,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勤劳的父老乡亲们用来碓舂一些五谷杂粮,而日子走进腊月的过年前,碓房里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点燃过年喜气的第一声号角。
在我的童年里,家乡彝家山寨的日子不是过得那么有滋有味,那时家乡大多主产五谷杂粮,而舂粑粑必须得用上等的大米,慈祥的阿爸阿妈和父老乡亲们忙忙碌碌了一年,他们时常省吃俭用,都会到主产大米的坝子里调换一些上等的大米,都会给儿女们舂一些过年时才吃的上的粑粑。
那时没有通电,舂粑粑就得靠寨子中央的那架木碓,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就是舂粑粑的日子,在这一年之中也是木碓最欢快的时候,从天刚刚麻麻亮,木碓就开始唱起歌谣,当歌谣落下来的时候也到了太阳落山。舂粑粑的时候,十多家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十多个年富力强的男女轮换着踩碓,二个手脚麻利的男人蹲在碓坑边轮换掌握着粑粑的韧性,还有两个年纪稍长的老人在八仙桌边做着粑粑,孩子们在碓房里喜气洋洋,那一张张红彤彤的小脸蛋上挂满了甜甜的笑容,他们耐心地等待着品尝粑粑的滋味。
在舂粑粑的日子里,家乡彝人祖祖辈辈延续着一种浓浓的传统乡土文化,不论是哪家第一拨舂出来的粑粑,都会制作成鸡蛋大小的形状,然后让所有在碓房里忙忙碌碌的人们进行品尝,所以那时孩子们都会挤进碓房里,这样喜气洋洋的日子,一年中就是那么几天,这样喜气洋洋的日子,是家乡彝家老老少少们最期盼的时候,他们可以分享着一家一户的喜气,可以品尝到一家一户粑粑的滋味。
舂粑粑在家乡彝家山寨里是一道千年不变的乡音乡情,不论是在衣食不太富足的时代里,还是而今衣食无忧的时光中,年年过年都不可缺少的一种美食,一家人的粑粑品质怎么样,就可以知道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用家中最好的米,制作出最好的粑粑为荣耀。每年大年初二后,亲朋好友相互间拜年时粑粑是必须的礼品,所以粑粑没有品位,一家人在亲朋好友面前没有面子,一同普普通通的粑粑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使相互间的情感拉得更近。
每年过年的时候,我都会回到家乡彝家山寨里过年,而今虽然高压线路架到了家乡彝寨,舂粑粑不在是用人工舂碓的古老方式,山寨里有了舂粑粑的机器,但我依旧怀念那时用木碓舂粑粑的岁月,依旧回味着那时用木碓舂出来的粑粑滋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