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忘不了家乡那碗面条

    时间:2015年07月0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打小吃面条长大的我,不管走到哪里,隔三差五就要吃面条,否则全身没劲儿打不起精神,直到最近我才真正体会到,那面条就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味儿。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在家里开着米面加工厂,所以不光有各式各样的面条吃,而且还能吃到最新鲜的小麦的味道。特别是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麦穗沉甸甸的,很是喜人。学校放假农忙,下地里收割累得腰弓背驼,爬回家吃碗面条那叫一个“爽”啊,记忆犹新。

        我的家坐落在湖北最偏远最贫穷的板桥镇,相传可能是风水好的缘故,在板桥这块热土上,走出来的历史名人就有**人,故有“文化之乡”美称,主产的玉米、小麦也比近邻的几个乡镇产量高、质量好,是酿酒的首选。

        街道不繁华,跟云南的好多边城小镇一个样子,简陋到只有一条公路宽的路面,但是从街头到街尾小饭馆倒不少,馆子门口都支着大锅冒着热气,而且都不需要挂牌经营。因为男女老少进店坐下来只有面条吃,那价钱也不用问大伙儿都心知肚明,吃面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点到*点,也跟城里人说的“吃早点”一个意思。十里八村靠种地养活的人们生活态度很端正,起床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煮碗面条,对吃面条也很有讲究,所以这就决定了家乡的面条不论在技术上不会逊色于城里的早点,而且在质量上更胜一筹。

        煮面条,要用大锅烧水,滚开的水面,抓一把细面,往锅里一丢,毛竹长筷三两下的搅拌,将面条打散,三五分钟的时间,拿竹舀捞起,浸入清水锅里,一涮,一凉,清清爽爽,即可装进备好的汤碗里,最后再加点香油,撒上点葱花儿、蒜末。要是在大冬天,配上从雪地里刚拔回来的白菜叶同煮,怎一个“鲜”字儿了得。

        十八岁那年,我进城读书,在学校大食堂里吃面条还有另一种感觉,就是你站在面店前的那股热乎劲儿。在同一家店里吃的时间长了,老板娘就像家里人一样招呼着大伙儿,有些老板娘的记性尤其好,十个人站在她面前,就那么点着人头一数,叫道:十碗面,一碗素拌、一碗鱼汤、二碗骨汤、三碗干拌……最后总是很有秩序,不会弄错。这种感觉自己在老板娘的心目中很重要,即便偶尔弄错了,也没有人计较。

        吃面条的场景也可谓壮观,早上临课前的一二十分钟,面店里都是爆满的食客,每个人拿着一双筷子在那滚烫的水里烫一下,站在锅前等着面条出锅。都很自觉地把餐票和零钱丢在钱盒子里,还有些常客自己动手找零。端好面条一个劲儿的往屋里挤,找个桌角坐下凑热闹,个个如“风卷残云”般厉害,不再顾及什么吃相,一张嘴都是平等的,场面很是和谐。

        乳白的汤,玉色的面,碧绿的蒜末,晶莹的油花,这就是家乡的面条:香气扑鼻,色味具佳。在说不清家乡面条的长短历史中,“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将它收录,但是我要将“家乡面条”写进“舌尖上的美味”,因为它鲜明地体现着家乡人的性格:清白中凝聚一团醇厚,柔软中贯穿一股韧劲。那股筋道只有饱经风霜雨雪,吸足天地之精华后才会有的一种“美”味。

        身处边关冷月,我时常在想:今年的冬天下雪了吗?因为飞雪迎春到,瑞雪兆丰年。我相信寒冬腊月间,碧绿的麦田一定都盖上了洁白的棉被,在大雪覆盖中暖暖的,睡到来年二月间。而这段日子,对于每个戍边卫国的战士来讲,就是一种挑战和历练,虽然念念不忘家乡的面条,却已读懂“那碗面条”,已将“那碗面条”的品质化成警营男子汉的气质,长存于内心深处,在能够吃得到的面条中品味那股“家乡味儿”。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奶奶,想你
  • 下一篇:青春从警路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