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旧书店
多年来,养成一个习惯:每到一地,不急于寻访名山大川,不急于品尝特色小吃,最乐于干的事,还是寻访旧书店、旧书摊,寻宝似的过一过淘书瘾。“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汪国真的诗句,也说透了淘书人的心理,每次出差,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掩耳盗铃般地怀揣着一个“坏心眼”:那地方穷困,那地方偏远,那地方少有人去,那地方爱书人读书人都少,肯定没有经过“扫荡”,肯定还有许许多多的线装书、老版本。其实,每次的经历也都推翻了这个结论,然而心里仍渴望着下一次能大获丰收。记得那年到**、*一带出差,西南边陲,认定可逮住机会了,可以去淘旧书了。可是花了一百元的出租费,在*市里转了几十公里,仅花三元钱淘得一本《*风物志》。回来讲给朋友听,都笑话我说,买这本书还值当去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冤枉路,只要坐在家里,轻点鼠标,花几块钱,即邮寄到家。
到*出发的消息,我最先知道,是一趟押解在逃犯的危险活,本可以不去,可是耳边仿佛响起王洛宾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心中充满渴望,更渴望的还是搜寻旧书。千里之外,边疆要塞,说不定会有家旧书店等着我。
一路上,同事多聊一些暴乱、语言不通、民族习惯等话题,心里已经充满了不安,而在乌鲁木齐飞机场转机检查时,脱鞋袜、抽腰带,看脚底、摸头发等一系列的精细检查过程,更让我紧张。到了*市,看到街头站着荷枪实弹的民警,那种与内地不同的气氛,我甚至感到恐惧。我想一个人去寻找旧书店是不可能的事了,这次的淘书之旅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下午*点多钟,我们赶到*市,泰山之巅此刻应该是玉兔东升,而这里却是夕阳高照,整个城市如一个群山环绕中的大花园,绿树成荫,加之蓝天白云、各色行人,各色车辆,各色建筑,尤其薰衣草花色的房屋,更加亮丽别致,*可谓色彩斑斓,与我想象中的荒凉孤寂截然不同,“塞外江南”此言不虚呀!我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远,恰有一家书店。放下行李,我随即过去,这家书店里以学生学习资料为主,都是新书,想不到的竟然有一本胡洪侠的《书情书色》在,深圳到*,万里之遥,神差鬼使一般让我跑那么远的路来买下它。
我向宾馆的服务员打听“*市里可有旧书店?”,然而没有一个人知道。后来,我们去了霍尔果斯口岸和惠远古城。在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交易繁盛,绝不亚于内地一些商贸场所。可是各大商店除了经营一些俄罗斯特色的商品外,竟没有一家书店,想买一本哈萨克斯坦方面的书籍竟不可得。有一个店主腰间挂着一枚铜钱,红铜,**局,咸丰元宝当百。我几次出价,他说“下次,下次”,无论如何都不卖。“八千里路云和月”,下次不知等到何时?惠远古城,风雨飘摇的钟鼓楼,古稀沧桑的老榆树,狭深规整的*大将军府、林则徐纪念馆等等历史遗迹,无不凝聚着如风沙一样多的血泪。可是同样找不到一家书店,也买不到纪念册等,让我失望而归。
当我在*市工作三天之后,当我觉得这里的治安环境十分安全,消除了恐惧感之后,寻找旧书店的心思如*河的水一样又难以遏制地涌动。我按照来之前,毕亮先生指示的路线,独自到*市水文站、第九小学附近访寻旧书店。水文站附近许多房屋已经拆迁,与内地一样,一个个新开发的工地像是一道道伤口,把大地扯得生疼,哪里还有旧书店的踪迹。第九小学门口往南一个胡同内,有两三家旧书店的样子,低矮的平方,没有名字,只是在门玻璃或墙壁上写着“旧书”“经营旧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