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我不能体会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客从何处来”的含意,认为家是最熟悉的地方,即使离开,又怎会成为客呢?当我走上从警的道路,逐渐领会了“客从何处来”的深意。
自五月开始,由于局里有专案要办,从所里抽走了很多同事。所里因人手不够,我们平时的值班被调整为两天一班。生活就是值班,办案,再值班,办案。 由于工作繁忙,我基本上都住在所里。端午节前夕,我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一是祝父亲端午快乐,二是表达节日不能陪父亲的歉意。从电话里听出来父亲好像不高兴,匆匆聊了几句便挂了。 过了一会儿,我收到父亲的短信:“儿子,我并不奢求你能时刻陪在我的身边,只是作为父亲,总是牵挂儿子的。然而我们近在咫尺,却只能通过电话才能听到你的声音。你工作很忙,我能理解。但难道连回趟家、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看完短信,我内心深深自责。毕竟对于我们来说,父母就像渐行渐远的背影。 从单位到家也就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我真想回去看望父亲。可是当时有任务在身,走不开。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与教导员丹姐一起值班。当我们在辖区广场上巡逻的时候,都是家长陪伴孩子玩耍的身影,大街小巷听到的都是孩子的欢声笑语。 坐在巡逻车里,平时性格外向的丹姐有点沉默。丹姐告诉我,她的女儿不希望她当警察——因为警察妈妈总是不能陪她一起玩。平时就没太多时间陪女儿,更不要说六一节了,她觉得亏欠女儿太多。 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我沉默了,没有为人父母的自己也许并不能完全体会丹姐的心情,但我明白作为父母,本应该是自己孩子最亲近的人,可是因为警察这份职业,他们想要关爱自己的孩子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们把关爱更多地给了群众,而把自责与亏欠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警察队伍中,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很多,像我与丹姐的故事更是微不足道。正是我们用去陪伴家人的时光坚守岗位,身边的群众才能平安回家,合家团圆。 易中天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他说,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生活像一首诗。警察梦不应该是高大上的字眼,警察梦应该是柔情,温暖的梦,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爱。作家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不觉悲凉。”我们要把做好警察当作此生的梦想,把温情的警察梦一直延续下去,做一个守护群众生命两旁的人,让群众不觉痛苦,不觉悲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