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想
星期天,我漫步在*江堤边,看到一丛丛茂盛而颀长的艾草,在五月的和风里摇曳多姿。有的市民特地泊车,带着儿女走近草甸剪摘,“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孩子们一边摘艾草,一边唱着欢快的歌谣,在这春末夏初的季节,我蓦然惊觉端午节渐近了。
传统的端午味道,是青青的艾香、浓浓的粽香,是江上舞动的竹篙,龙舟赛上吹起的号角,承载着醇醇的乡情……江南的寻常百姓家,每到五月初五,门头都要悬挂一束青绿的艾草和菖蒲,驱邪祛毒,祈求安康,还要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粽子,满室弥香,举家共享。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在乡下外婆家度过的,记忆中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包粽子了。碧油油的粽叶浸泡在水里,层层叠叠摞在一起,刹时就把盆中的水染成了淡淡的青色,如蕴开的翡翠。经过一夜泡发的糯米也膨胀了起来,色泽洁白,粒如珍珠,和着腊肉、火腿、红豆等馅料一起包进粽子。年过花甲的外婆包粽子总是那么娴熟,三片粽叶在手,顺次叠在一起,铺成一个巴掌大的条幅,然后顺延着把叶子卷曲成严丝合缝的漏斗。一勺勺把米佤进去,夯实好,再把上面空余的叶子叠成三角体,覆盖住顶部,最后用五彩丝线扎紧。三五成串,挂在椅背上,等着水热下锅。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见到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的粽子,包粽子、吃粽子已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那些菖蒲招摇,那些艾草随风,那些粽叶送香的日子已远去了,只有在难以割舍的记忆里,还能寻觅一些旧日的芬芳。
传说的端午来历,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屈原早年受知于楚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因主张内革朝弊,外御强秦触犯了特权阶级利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遭流放。这位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屈大夫仍坚持“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游走于理想主义边缘,抱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品格行吟在江泽潭畔。最终在楚都攻破后,他于五月初五这天怀石投江自尽。后人遂以此日为节,纪念这位以身殉志的仁人志士。
人生的悲剧,把屈原从一位失意的政治家造就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正如李白泛舟汉水时叹道:“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俯仰宇宙,诗人遗留的《九歌》、《天问》、《离骚》等瑰丽诗篇堪与日月争光,深受后代敬仰。纵观古今,帝王们的功名富贵却已逝如云烟,尘封于历史的沧桑。让人徒生“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叹。
不知满怀悲愤纵身一跃的屈原是否已羽化成江神,那些散落在江水中的诗歌还有谁去打捞,我仿佛听到江畔渔父仍旧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行舟远去,而屈子千年的诗魂却在*蒲兰间流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