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年夜饭,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顿饭,它寓意着团圆,它意味着吉祥,它寄托着希望。
在我看来,世界上任何一顿饭,都没有年夜饭花费的时间长,它是母亲一年的酝酿。为了这一顿饭,母亲整整准备了365天。不,准备了一生一世。世界上任何一顿饭,都没有年夜饭的味美,因为那是母亲用爱和思念做成的,温暖了游子的心扉。回家,回家,再远的路,也要回家。世界上任何一顿饭,都没有年夜饭吃得那么香。因为它裹满了浓浓的亲情,那是父母深情的呼唤,那是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 从记事起,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年夜饭了。年夜饭,成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希冀和憧憬。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年夜饭不仅寓意着团圆、吉祥,孩子们还可以趁机大快朵颐。那时,荤菜、蔬菜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自家养的猪肉、鸡、鱼,自家种的菠菜、大蒜、香菜,连米饭、水饺、面条,也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与现在的年夜饭相比,虽然荤菜、蔬菜的种类少,但绝对是原汁原味的,现代人很难享受到的口福。 年夜饭,就像春晚中陶喆唱的那样:三百六十五个夜晚,全家大小都在期待今晚温馨团聚,年夜饭喷喷香…… 年夜饭,不止是喷喷香,它也是很讲究的。天色将晚,母亲将烧好的菜,一道道地端上八仙桌子。荤菜中,数鱼的花样多些,烩鱼,油炸鱼,红烧鱼。红烧鱼是必不可少的,多数情况下,用的是鲶鱼,鲫鱼,寓意着年年有鱼(余)。只有过了大年初三,鱼才能吃。鱼摆上桌子时,鱼头必须朝着中堂画的方向。长辈坐上方,晚辈坐下方,待一家人落座后。年幼的弟弟迫不及待,举起将筷子直奔红烧鱼,被眼疾手快的母亲拦住。见不让吃,弟弟悻悻地说:原来是做样子的! 母亲红光满面,抑或是柴火醺的,抑或是酒精反应,抑或是心情激动。此刻的她,是一年当中我见到过的最美的一天。见我们一副狼吞虎咽的吃相,母亲被逗笑了,笑弯了眉毛,溢出了眼泪。 母亲有个习惯,每次在吃年夜饭之前,总会先我们让“打尖”。一碗鸡汤,里面放入一只鸡腿。她还嫌不够,有时趁我不注意,冷不丁地向我碗里塞进几块鸡胸脯。 进城后,年夜饭,仍由70多岁的母亲*,丝毫看不出她有“退休”的迹象。妻子倒是乐意当下手。如今,年夜饭也简化多了,但母亲却从不含糊。买菜,择菜,清洗,切菜……母亲总是认真地做,精心地做,就像在完成自己的一部杰作。 年夜饭,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亿万华夏儿女的精神慰藉和寄托,它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