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平安建设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平安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平安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平安就没有和谐。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不断以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的历史,也是以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坚实基础和良好环境的历史。对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公安机关来说,能不能维护一方平安,是对其执政能力和履职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考验。所以,无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无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都要始终坚持以能否保一方平安为其前提和基础。各级公安机关要把好的动机与善的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就必须始终在保一方平安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
平安建设是公安机关的应尽责任和神圣使命。一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平安建设的领域。平安建设的范围不仅涵盖传统安全领域,而且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不仅涵盖社会管理领域,而且涉及思想政治领域;不仅涵盖专门机关领域,而且涉及群众工作领域。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当作一项动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不断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要求。二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平安建设的内容。平安建设既包含刚性约束内容,又涉及柔性约束内容;既包含管理保障内容,又涉及公众服务内容;既包含领导方式内容,又涉及体制创新内容。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找准执法与服务、公正与文明、质量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持续稳定。三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平安建设的要求。既要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还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既要求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还要求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既要求建立稳定工作责任制,还要求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公安机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确保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做好社会的稳定工作,稳步推进当地的平安建设。
公安机关在平安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要继续深化大练兵活动,增强队伍战斗力。要认真借鉴“大练兵”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个人自训、集中组训、学校培训和任职资格要求的经常性练兵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和分级分类训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警察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二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犯罪活动。要确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高度稳定的重任,及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业队伍,采取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持之以恒,严厉打击暴力性、侵财性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严重犯罪案件,哪种犯罪现象抬头,就盯住哪种犯罪活动打击,决不延误战机,确保当地社会的繁荣稳定。三要加强科技强警战略,建立有效科技防范网路。要紧紧围绕社会和谐和治安稳定这个中心,坚持公安业务与行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抓好科技警务规范和行业规范建设,在金融网点、交通要道、交叉路口、厂矿企业、住宅小区、重要场所和重要路段安装使用电子监控设备,实施24小时监控不间断,一旦发生案件,就能准确掌握有关案件信息,及时破案和抓获犯罪分子。四要拓展治安防范空间,构建农村社区警务机制。要实行警力下沉,建立警员进村和进社区制度,始终做到每个村和城市小区都有警务室;要建立一支以驻点民警为主,治保主任、治安队员为辅的农村和社区治安联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当地社情、人情和案情的优势,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要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凡是民众在社会治安和破案工作中,能及时主动提供治安和破案线索,为社会治安稳定和案件的侦破起到重要作用的,要给予重奖,以激励和调动广大民众自觉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五要建立健全信访机制,及时化解各类警民矛盾。按照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要求,进一步规范信访工作程序,积极构建公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依法有序地处理好群众的信访问题。要按照统一接访时间、接访地点、接访要求“三个统一”的标准,严格落实负责人公开接访制度。还应建立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把信访工作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纳入等级化管理和执法质量考评,防止信访工作做表面文章和走过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