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 展望新时期公安工作
49年前的新中国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才开始稳步的前行。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三十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革,要求中国的公安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办公条件不断完善
中国的经济在这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公安机关带来了不断完善的工作条件。90年代初期派出所都是平房,没有空调也没有多余的宿舍供民警休息。民警就在办公室生火架炉子,一间房既用于办公又用于休息。至于吃饭,民警都是自行解决,不像现在有小食堂。那时候派出所的交通工具,最初就是每位民警一辆自行车,隔三差五带着包走着土路走访。到后期,个别派出所由民警和派出所共同购买摩托车用于办公,这时候民警的出行才有了一些改变。而今,每个基层派出所基本上都拥有两辆汽车,交通四通八达,道路也平稳畅通,出行十分方便。现今的基层派出所住房有的是重新翻新,有的是新建,外观也按照公安部关于派出所建设的统一要求,科学施工,展现了派出所的新面貌、新气象。最近,警务保障也得到落实,并按规定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防割手套、催泪喷射剂、强光手电、急救包等单警装备,电脑在基层派出所也人均一台,从以前的纸质办公演变成了现在的无纸化办公,办公条件大为改善。
治安防控密如天网
改革三十年来,公安机关实现了从“以人防为主”向“多元化防范”的转变,目前已实现了以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内部单位安全防控网络、卡点堵控网络和科技防控网络等“五大网络”为框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保障。一是突出专业化。组建了由政府统一负担工资和各项经费支出的专职巡逻队伍,全天候开展社会面巡防,实现了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二是突出多样化。实行了治安防范承包、邻里相互照应等灵活多样的治安防控模式,组建了社区保安、门卫、楼院看护、社区物业管理、基层治保会等群众性防控队伍,广泛开展了社区巡逻、邻里守护、看楼护院、看门望锁、联村联防、联户联防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各类可防性案件大幅度下降,一大批社区实现了“零发案”,实现了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三是突出动态化。近年来,公安机关先后建立了派出所三级监控中心,在各主要路口、重要路段,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基本把主干道的路面情况及沿线的重点部位全部纳入了监控范围;在城区临街门店、重点要害部位、居民小区,安装了区域报警或监控系统,有力提升了对现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能力和震慑力。
公安信息化全面实现
随着社会对公安工作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在科学的规划下,我们公安机关扎实的推进了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组织开发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先后建成了综合信息查询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派出所基础信息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协同办案系统等多个警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主要公安业务的全网运行,智能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也给派出所的基层基础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上至机关,下至基层派出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簿册满墙,记事本成堆,了解一点情况就要东翻西找,翻箱倒柜,费时费力。在现在的工作中,每个派出所基层民警计算机配置率达到了100%,网上预警、网上办案、网上办公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已成为民警的日常工作方式,各类台帐、报表、档案和统计分析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网上报送,民警当天便可进行处理和录入,摆脱了以前大量的重复劳动。其中协同办案系统还能够有效地避免了执法中存在的人情案、不按程序办案、降格处理等问题,使传统办案的随意性得到彻底改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办案公正。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展的成就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给人们生活指向了一个更为殷实、健康、美好的未来。做为和平年代的人民卫士,我们要把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作为工作的目标,树立良好警风,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成绩,继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