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季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预防措施
随着炎热的夏季到来,气温明显升高,道路交通环境、交通秩序、交通状况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驾驶人易疲劳,车辆易出现故障,随之而来的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法停车等是夏季道路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夏季成了交通事故的多发季节。加强夏季交通秩序管理,确保行车安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路面交通秩序良好,成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夏季工作的重点。以下就夏季交通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夏季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发因素
1、疲劳驾驶:夏季气候炎热,在烈日高温下,驾驶员更容易疲劳、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判断不准确,不能及时发现路面情况,导致对各种突发情况无法做出正确的处理。还有些驾驶人为了避开白天炎热的天气,违背人的生理规律,晚上长时间持续行车,由于长时间的驾驶和奔波,人体机能消耗很大,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人的生物钟在晚上是处于休眠的状态,往往容易打瞌睡。一旦遇紧急、突发情况,驾驶员往往采取措施不当甚至无任何应急措施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超速行驶:“超速”是公路杀手,十起事故九起快,随着道路环境明显改善,驾驶员超速行驶违法行为普遍,在夏季,尤其是早晚时间,驾驶员赶在中午气温高之前超速行驶最为普遍。驾驶员对超速认为是很平淡的事,没有认识到超速行为的危害性,认为车好、路好,夏天中午太热,如果不趁着早晚快速行驶,路面高温炙烤,驾车人员十分难受。超速行驶使驾驶员的视野变窄,视力减弱;车辆操作稳定性恶化,制动非安全区延长;纵向碰撞的可能性增大。
3、车辆超载:一些货车司机由于受利益驱动,车辆严重超限超载,使车辆的各种安全性能都下降,原来的动力难以保证车辆在超载状态下按正常的时速行驶,造成低速行驶等违法现象严重。这样的车辆对于后方正常行驶的车辆来说,几乎是静止物体;特别是在夜间,这种情况就更增大了后面车辆的行车危险系数,即使前车亮着后尾灯,对后车来说也是很危险的,极易引发追尾事故的发生。夏季气温很高,货车超载致使车胎与路面摩擦增大引起车胎温度过高,从而诱发爆胎撞护栏或停车修理时引发事故等情况时有发生。
4、违法停车:交通事故有相当一部分事故是由不按规定停车引起的,尤其在夜间。部分驾驶员在道路行驶中,由于发生机件故障、燃料用尽等意外情况,车辆就随意停在路中或路边修理;也有些驾驶员因为长时间驾驶车辆,感觉疲劳时,也不顾安全,随意停在路边休息。一些车辆停车既不开启报警闪光灯,也不设置警告标志牌,严重影响过往车辆安全行驶,容易造成车辆追尾事故。
5、酒后驾驶:酒后驾驶严重危害人们的交通安全。进入夏季气候变得炎热,白天延长,驾驶员一路驾车,为了解渴解乏,饮酒特别是喝啤酒在夏季最为普遍,酒后驾车现象较多,有的驾驶员无视交通安全、亲近酒杯,酒后驾车,不惜以身试法,以致酒后酿成车祸。有的驾驶员漠视安全,认为喝点酒不误开车,有侥幸心理存在,驾驶员受酒精的刺激,酒后开英雄车,斗气车,遇到复杂的交通情况反应慢,判断力下降,协调能力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有的驾驶员因饮酒昏昏欲睡,驾车时困乏、疲倦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夏季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
针对夏季气候特点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特点,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当前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站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体现人民警察执法为民的思想,把预防夏季交通事故措施落实到实处,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夏季路面行车秩序整顿,努力预防和减少夏季交通事故。
(一)强化路面管控力度,营造良好交通秩序。坚持以警情主导勤务,通过科学合理的调配,把警力最大限度地充实到路面一线上,深化勤务改革,合理调配警力,提高民警“见警率”和上路“管事率”,加大执勤、执法力度,对违法驾驶车辆的检查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不留死角。坚持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采取巡逻与守点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做到点线结合、全线呼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严把入口关,筑好安全防线。在辖区主要出入口加强对车辆检查,对车况不良、带病行驶、违章超载、超员的车辆,要督促驾驶员检修好车辆,转运货物及乘客;对未系安全带的,除按规定处罚外,还应提醒驾驶员及前排乘客系好安全带;针对夏季车辆容易爆胎的情况,提醒驾驶员对车辆轮胎的检查。其次,加大巡逻密度,及时消除动态交通违法。在巡逻中,要及时发现动态交通违法行为,采用喊话的方式,提醒与制止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第三,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根据夏季特点,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货车超载客车超员、无牌无证、违法停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客运车辆上下客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严格处罚,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同时,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驾驶员文明行车、安全行车。第四,加强恶劣天气的交通控制。夏季天气多变,要进一步完善事故预防体系的建设,强化信息收集工作,与气象部门、电视台、电台积极合作,及时发布天气状况、道路情况预告信息,使过往机动车驾驶人员早作准备,早做预防。
(二)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提高安全行车知识。实践证明,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是搞好交通管理工作,也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把安全宣传与查处交通违法结合起来,加强对违法驾驶员的宣传;深入到公路沿线村、镇,大力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村镇、学校、企业和社区”活动;深入到运输企业,督促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开展安全宣传;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设立宣传橱窗,张贴事故案例;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多方位各层次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交通参与者知道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的危害性,教育驾驶员树立“开车不饮酒,酒后不开车”的自觉性,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能。使用先进设备,开展治理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等专项活动,加大对违法超速等行为的整治力度,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又达到了治理违法行为的效果。
(四)群策群力,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工作机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影响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限制,许多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行政审批制度等正在被逐步取消,亟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转变执法理念,改革传统的警务管理模式,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严格、公正、规范的执法要求,重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因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认清历史责任,开拓创新,走社会化管理的道路,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各施其职、社会各方齐抓共管”的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新机制,努力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