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强化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各类车辆一天天攀升,于是县乡农村道路车流量正不断增加,人车路的矛盾日益加剧,交通事故也呈日渐上升趋势。据统计,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农民都占70%左右,随着农村车辆的迅猛增多,这一数字还在相应递增。由此可见,交通安全中的“农民问题”绝非一般问题。因此,加强县乡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各地交警部门如何借创建“平安畅通县区”之东风搞好县乡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是我们各级公安交通
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当前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道路条件相对差。虽然村村通及道路的硬化,使农村道路条件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但是有些路段,如坡道、弯道等,由于设置的交通标志、标线、标牌不全,存在安全隐患;另外雨天路滑、打场晒粮、公路上的“三乱”——乱建、乱停、乱放等,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交通意识处在原始阶段。近年来,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虽然以五进宣传为载体,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大张旗鼓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进农村宣传仍然是我们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在偏远的山区,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浓,声势不大,有的农村甚至是交通安全宣传的盲区。因此,沿袭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很少参与交通,对道路交通安全法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车主交通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酒后驾车、无证驾驶都很普遍;一些车主只顾赚钱,见利忘义,导致农村道路屡屡发生农用车载客,客运车辆严重超员的现象。因此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已是迫在眉睫。
(三)超载难以根除。乡镇多数客运车辆屡禁不改,这些车主认为平时没有人跑起来亏本,有人坐时,则要赶本,只要车中能装,就拼命往车里装。尽管交警部门对此现象进行了综合整治,但是车主们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通讯方便,司机们在路上互通信息,遇到有交警查时,就提前打招呼,超载客运车主就叫多超的乘客下车往前走,过了检查点再上。
(四)黑、旧、破车依然成为“流行色”。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工具也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摩托车替代了自行车,农用车取代了板车、手扶拖拉机。但是受经济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望着价格昂贵的汽车望而止步。纷纷以低价购买操作简易、性能低劣的农用三轮、四轮车,有的还购买“二手车”,甚至“黑车”、报废车运输营运。这些名副其实的“病车”,既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定时炸弹”,又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潜在隐患。
(五)双无屡禁不止。在农村无牌无证车辆数量相当惊人,突出表现在“五小车辆”方面,这些车主平时遇到有交警上路查时,就采取游击战术,交警查时则以静制动,不查时则大摇大摆地上路行驶。有的车主买来新车,不办任何证件,就跑起运输。
(六)警力不足导致管理有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原来许多不通公路的村庄都修建了公路,因此道路交通覆盖面不断拓宽,车辆的流动也不断增大,给政府和交警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交警有限的警力往往对乡村安全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基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任务繁杂,在警力缺乏的情况下,对农村道路交通进行管理时常采取专项治理方式进行,受时间、地点限制。一旦上路开展清理整顿,违法者与执法者经常上演“游击战”,违法者驾车或躲或藏,交警常常无功而返,待交警撤回,违法依旧。面对如此这般,交警也只好慨叹分身乏术。
二、加强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现在全*各地交警部门正在开展“创建平安畅县区”及“三基”建设活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针对障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诸多因素,我们应以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为着力点,突出管好路面为重点,以建立立体管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化大格局为落脚点,通过宣传引路,排查隐患,完善设施,警力下沉,齐抓共管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道路的管理力度,达到预防交通事故之目的。
(一)农村宣传经常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使之深入人心。我们要借助此次掀起的“五进”宣传活动为契机,切实做好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村民交通安全意识得到一定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过程中,创新宣传方式,力争做到合乎农民的胃口。一是根据农民的心态,选择宣传方式。有些农民足不出村,对外界关心较少,了解较少,我们必须在宣传的实用性上动脑筋。例如:在宣传手册上加进农历、农事、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生活小常识、医疗健康、小偏方、小制作等知识内容,使之成为他们值得保存的家用书,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看一看,看的同时在不自觉中学到安全法规知识;二是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宣传。首先借助电视、报纸等媒体长期开展交通安全讲座、办专栏、出安全警语、口号。其次在路边、街头、村口特别是沿路村口,设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开办安全教育宣传专栏、明示交通安全口号,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向农户发放《交通安全手册》推广交通安全知识;三是选取近期在乡镇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交通事故案例,制作成宣传展板,巡回在各乡镇展出。通过展览一批因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惨祸的车辆实物,用事实说话,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让交通安全工作真正走进家家户户。
(二)专项整治日常化。我们要根据乡镇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际情况,吸取以前好的管理经验,适时进行专项整治行动,要定期和不定期整治相结合。一是持久开展摩托车专项整治,统一行动,重点整治摩托车无牌无证、违法载人、不戴头盔、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同时,我们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尽快重新设置和完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范行车秩序,消除事故隐患。二是整治拖拉机、农用车行车秩序。严厉打击拖拉机、农用车无牌无证、违法载人等严重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勤务管理,将大部分警力摆上路面,形成严管态势,并通过安装使用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和交通违法自动拍摄系统,提高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的能力。三是加强上路巡逻、查处交通违章。以三基建设为契机,配齐基层中队的警力及装备,把一线警力要向路面倾斜,加强路面管控,严历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交通隐患。
(三)源头管理严格化。要以当前“建设新农村”为契机,首先,深入一线为农民朋友提供全方位、快捷的服务。办理驾驶证必须经过正规的驾驶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培训,并通过严格考试,才能发证。只有这样,才能从素质上提高驾车者的操作技能和遵章守法意识。从源头管理上杜绝和预防失控现象。同时还要结合驾驶证年审工作,对驾驶员进行交通法规宣传,用血的教训警醒他们提高安全意识;其次,要结合年检工作,严格检查车况,对维护保养差的要强制检修,对于安全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而无法修复的要强制报废。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只有深入农村,掌握农村公路沿线车辆、驾车人的基本情况,了解群众所需,适时派出民警下到农村开展上门服务,为群众办理牌证,联系驾驶员培训学校召集农村驾车人员集中进行培训等。同时,对一些基层交通管理机关无法解决的辣手问题如车辆因购进时间长无法正常入户或手续丢失已久补办困难的,及时向上级车管部门申报情况,对车辆来历明确、无盗抢嫌疑、安全技术状况符合要求的帮助其补办相关手续。
(四)交通管理社会化。要借当前正在开展“创建平安畅县区”活动之东风,主动出击,加强横向与纵向联系。一是力争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力争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实现农村交通管理社会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农村交通管理的坚强后盾。只有建立乡镇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交通事故预防机制,形成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有部门治理,源头管理责任有部门落实,宣传教育有部门开展,严重违章有部门查处的局面,才能形成乡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强大合力;二是齐抓共管搞危险路段治理。对客运车辆营运线路的山区道路进行年底排查,特别对急弯、陡坡、深坎、临崖等危险路段进行全面排查,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有关部门消除隐患;三是建好自己左右臂。建好交通安全村和安全学校,是我们搞好农村交通管理的最好办法,当然构建好这两个平台,需要资金投入,好多地方由于财力得不到支持,这两个平台形同虚设,因此,该投入的还是要投,这如同教育一样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建好交通安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只有建好平台,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在警力不足情况下带来的管理盲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