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时代“口才型”警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民警,语言尤为重要,无论是上报情况、传达警令,还是定纷止争、做群众工作,都离不开语言表达。“会说话”、口才优秀,能够打动人,就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真实提高公安工作效能。锻炼基层民警口才,提高基层民警语言表达能力,是推进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实际,浅谈如何做个时代“口才型”警察。
一、处置欠妥,经常出现“说错话”
(一)民警处警缺“警语”。一些基层民警在遇事时,接警询问的要素不全面,用语不规范,多用“方言土话”,缺少“警言警语”,导致调解表达中意思模糊、产生歧义。在事件处置过程中,由于个别民警的素质、能力、知识、修养等欠缺,往往在语言表达中出现“抖狠话”、“粗暴话”、“外行话”、“过头话”、 “空头话”,使当事人的抵抗情绪加重。
(二)警情公布有“失语”。有的地方在发布警情信息时,不够快速、审慎、准确、客观,动作迟缓,失去先机;有的口径不一,前后矛盾;有的妄加推测,引火烧身;有的信口开河,不合常理,把矛盾引到自己身上,引发群众攻击。
(三)舆论引导用“官语”。一些基层网络民警“触网不深”、“用网不多”,不会“网言网语”,发帖引导时,不善于把自己要说的与网民关注的结合起来,不善于把法律政策的宣传同满足网民的关切结合起来,与网民贴近不够,官话明显,套话很多,收不到应有的引导效果。
二、认真自查,全面反思“不会话”
(一)思维僵化。一些民警“以管人者自居”,宗旨意识、法治意识、群众意识、人权意识等淡薄,思维上形成定式,语言上形成格式,不仅“不会说”,而且“话难听”。
(二)管理零散。目前,还没有一套详细、完整、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民警语言表达规范体系,基层民警缺乏“说话”的参照样本,这也成了某些民警说“粗”话的“借口”。
(三)培训欠缺。基层公安机关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中,都没有把语言表达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更没有进行系统化、全员化的培训。在民警处警过程中,民警毫无储备,经常容易说出群众抵触的语言。
(四)底蕴浅薄。一些基层民警知识面不宽、文化底蕴不足,语言积累不多,老话不管用、新话不会说,语言表达更谈不上感染力、说服力。
(五)意识落伍。一些民警面对法治时代,不懂“法言法语”;面对网络时代,不懂“网言网语”;面对经济时代,不懂“商言商语”;面对底层群众,不懂“俗言俗语”。
三、镇定自若,主要把握“说什么”
(一)正确处置警情。民警处置任何警情要十分注意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稍有不慎,一言不合,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恶化事态。处警负责人要认真做好分工,有条不紊开展工作。同情语,针对群众合理的诉求,要用同情的语言缓和气氛,缓解当事人对立情绪。警告语,如果有妨碍公务等违法行为苗头的,可用警告威慑类语言,先声夺人,当头棒喝,做到语言短,语音响,语速快,语义清,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宣传语,要事先分门别类制作好宣传词,区分不同情况,对违法人员及其它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提示语,对受害当事人及周边群众及时提醒以免再受害,切实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利益。
(二)正面纠纷调解。对民间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要视情分开双方、了解情况,循循善诱,耐心解释,引导双方正确思考,抑制双方过激情绪;对受害受损方,多说同情关心的话,适时挑出其“短处”,“有理压三分”;对过错过失方,多说释疑解惑的话,适当予以“责怪”,“无理说明白;两头一压,以达到双方退场、平息事态的目的。
(三)正视网络引导。网络时代,也是“麦克风”时代,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麦克风”,都可能散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要在熟练掌握“网言网语”的基础上,做好正面说,以官方通报情况为准,在此框架内,分解延伸正面的各种信息,不断“发帖”、“顶贴”,让正面声音占据主流。
四、文明规范,重点掌握“如何说”
(一)制定用语规范化。要规范“用语”,针对民警在接警处警、盘查检查、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常见的热点问题和遇到的难点问题,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执勤的要求,依据不同的执法特点、区分不同的执法环境,统一执法执勤语言,统一肢体动作规范,研究制定具体明确、通俗易懂、容易记忆、便于运用的语言规范,做到“说话”有参考、“用语”有样本。要杜绝“忌语”,收集汇编一些民警常出现的“抖狠话”、“粗暴话”、“外行话”、“冷漠话”、“空头话”、“生硬话”、“粗口话”、 “低俗话”、“讽刺话”等,下发民警掌握,做到时时警醒、避免使用。
(二)文明用语训练化。把语言素质教育和口头表达能力纳入民警“三个必训”的范畴,集中组织开展规范执法执勤语言培训,做到人人熟记、个个会讲。加强自我锤练,熟记法律条款、加强知识修养、注重学习人文、自然、心理、逻辑、社会等各种知识,学习俗语、谚语、典故、歇后语、俏皮话等语言词汇,学习正说、反说、举实例等多种技巧,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提炼能力、口语反应能力。强化模拟演练,经常组织开展演讲比赛、情境对话,模拟现场实战,以达到在临场说话时,时而刚柔相济、含蓄委婉,时而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时而干练果断、一言九鼎,时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取得令人心悦诚服的效果。
(三)沟通处置技巧化。要善于倾听,既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又全面了解事实、分析案情,使说话胸有成竹,不至于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引起争执矛盾。善于讲解,对明显狡辩、抵赖的,不要急于指责、训斥,而应从对方的争辩中找出破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然后适时出示证据,予以批驳和教育。善于劝慰,站在对方的一边,多用第一人称,正确运用法律法规进行劝导,使其感悟到是与其站在同一条位置上,提出建议或劝告,争取支持和理解。善于发挥,有针对性地选择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娴熟使用专业词汇、成语、俗语,适当运用幽默法、委婉法、暗示法、模糊法等,以达到预期目的。
(四)说服用语在理化。要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对象、不同的处置目的,有的放矢地开展说理工作,说“法理”,依照法律规定,对事实情节、定性处理等进行说明,以法断案,以案说法,使对象在法理面前低头。说“事理”,对干部、知识分子等层次高的人,善于说“大道理”;对底层百姓、一般群众,善于说“小事理”,以说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平息事态。说“情理”,对处理意见或结论,从所处的客观实情和社情民意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以诚恳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化解争议,消除冲突。
(五)警情处置实用化。针对不同场合、情势、对象,有的放矢,因情而异,说到点子上、说到心坎里,五分钟能打动对方、短时间可摆平事态。能审时度势,正确对待。根据事态,揣摩心理,观察气氛,根据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等不同特点,充分权衡利弊因素,灵活运用角色言语,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表达,以稳控局面。能以我为主,调控情绪。要学会自控情绪,调适心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反应,不让自己的情绪随着对方情绪发生变化,做到他怒我不怒,他烦我不烦,化恼怒为笑容,化争执为友谊,化疑虑为理解,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