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之我见
当前,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全面展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就是要解决好一些关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就交警工作而言,依法处理交通违法,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通行效益,为人民群众出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其价值所在。要做人民满意的交警,必须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意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
一、用科学发展观视角认识当前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构建警民和谐关系的重要保障。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机关落实“二十公”精神提出的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三化”建设中“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公安机关深化“三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之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交警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也是国家重要的执法机构。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是实施以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改善公安交警执法形象,促进廉政建设,密切警民关系的需要。因此,交警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完善执法机制和规范执法的极端重要性,把它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规范执法行为,要提高两方面认识:一是交通管理职能的发挥,这主要通过执法活动来实现;二是规范执法,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机制不健全,交通管理工作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规范执法是为了加强交通管理,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形势。我们要通过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实现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力,就谈不上保护人民;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就会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解放思想找准当前公安交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执法理念不端正,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中少数民警“执法为民”宗旨意识不强,“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认识模糊,在执法活动中依然“以管人者自居”,存在“冷、硬、横、推”等现象,甚至利用手中权力向人民群众吃、拿、卡、要,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
(二)执法随意性大。在执法活动中,民警对交通违法行为有较大的处罚裁量权,少数民警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对待同一违法行为,处罚的标准不一致,造成行为人之间“同责、同行、不同果”,容易造成群众误解,引起群众投诉。
(三)执法方法简单,水平不高。部分民警业务能力不强,制作法律文书不规范、适用法律条款不当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执法民警警容差,语言粗,指挥手势不标准,执法程序不规范,动则扣车、扣证甚至做出千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对当事人的承受能力以及提出的合理理由不予理睬,群众敢怒不敢言。
(四)非现场执法存在的弊端,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非现场执法是指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交通违法行为自动监测和摄(录)影像并形成特定的图象材料,以此作为证据对交通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事后处罚的一种方式。非现场科技执法手段,在弥补警力不足、扩大管控范围、促进了公正执法、提供证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其固有的执法局限性。一是重处罚轻教育。非现场执法记录的是车辆违法的事实,而不能认定具体违法的行为人,违法与处罚两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脱节,经常出现冒用他人驾驶证进行处罚或委托代理机构进行处罚的现象,削弱了对违法行为人的宣传、教育作用;二是相应的宣传和告知环节跟不上,违法行为人知晓渠道过窄,时间过长,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多次违法记录和累计巨额的罚款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三是轻管理重处罚。一些地方的监控、监测路段和区域的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齐全、不清晰,告知提示性服务跟不上,使驾驶人容易陷入交通违法的“陷阱”。
(五)执法权威性受到影响。受法律规定、纪律约束、舆论导向、领导态度以及一味追求人民满意、“零投诉”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民警执法顾虑重重、缩手缩脚,在罚与不罚或处罚项目上做出让步,以求得“群众满意”,放弃了法律的威严。一些民警对人性化管理与严格执法认识上存在偏差,使“人性化”在少数民警心里成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代名词,民警执法权威受到挑战,在社会上形成许多负面效应。
三、创新工作方法实行人性化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引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驾驶员数量的激增,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任务日益严峻。实践证明,要解决好当前执法工作中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断地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完善执法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公正文明执法的突出问题,规范执勤执法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执法工作的重要标准,做到警容严整、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动作规范、程序到位、执法严格,为达到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打牢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一是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大力培养民警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民警正确认识“执法与服务、教育与处罚、法律与情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执法为民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细节中,并最终实现“执法”与“为民”的和谐、统一。二是要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交警把孟建柱部长要求的“理性、平和、文明、规范”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重塑**交警形象的有效载体,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就是要求民警执勤时警容严整,举止端庄,指挥交通动作规范;在执勤执法、与当事人交流、受理群众求助时保持表情平静,态度温和而不失严肃,使用文明、礼貌、规范的语言,语气温和不生硬,对当事人不理解的要耐心解释,以礼待人、以理服人,使交通违法者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处罚。三要加强非现场执法力度,严格规范电子监控设备查处道路交通违法,包括电子监控设备的设置和公布、取证、违法记录的录入、违法处理的告知、异地违法处理、监控路段和区域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等行为。
(三)不断创新执法方法,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人民群众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多样性、复杂性的今天,仅仅靠严格的管理来实现交通安全是远远不够的。严格的制度,严格的手段,可能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极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给交通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民众的心理,针对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执法方法,在执法工作中体现宽严相济的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严格贯彻落实省总队为民措施《双十八条》和支队《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十六条措施》、支队适用轻微违法处理《十五条》对情节轻微、危害不大、未影响道路通行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采取以警告处罚和宣传教育为主、罚款处罚为辅的执法手段,给执法工作注入人性化的温情,冲淡管与被管者的对立情绪,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民警的执法素质。要求民警认真学习《道路交通民警执勤执法行为规范》,在执勤执法中要严格遵照规范执行,提高民警执勤执法的规范性、用语的准确性和法律条款运用能力,要时刻注意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文明执勤,礼貌待人,不说忌语,纠正违法先敬礼,对违法者不训斥、不刁难,端正警容风纪,时刻做到着装整齐、举止端正、警容严整、指挥规范,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在纠正违法过程中,执勤民警要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心平气和地当场指出违法行为事实,并从违法的利害关系、危害后果、法律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同时,广大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按合法的程序进行,认真听取违法行为人的陈述和申辩,对违法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证据成立的及时采纳,不乱罚款、乱扣车证和乱收费,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
(五)强化内外部监督,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强执法监督,通过聘请执法监督员、完善警务公开制度、警营开放制度强化社会监督;通过完善勤务检查制度和值日警官、法制员制度强化内部监督。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民警日常执法质量的考核监督,做好交通管理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的管理和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定期分析执法档案,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切实解决在案件执法中的问题,规范执法行为,让法律效果最大化。
(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交警部门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工作做好了,关系和谐了,就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不断的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一要通过结合“大走访”活动定期走访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事故当事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动车驾驶员,征求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期盼,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满意;二要通过大力警务公开、警营开放日、走进直播间活动、开展行风评议整改等活动,让群众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了解交警执法程序和规定,进而理解支持公安交警执法,增强规范执法的社会认同。三要大力推行便民利民措施,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广大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通过警务工作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一窗式服务等便民措施,努力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性化服务,让群众普遍感到交警部门办事公道、方便、文明,快捷、高效。
总之,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活动是否公正,不仅关系到队伍和民警本身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形象、威信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端正执法思想,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执法品质,改善执法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改革开放创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