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装备规范建设 提高公安实战能力
公安装备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公安装备管理保障工作,是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公安机关面对的斗争形势必将更加复杂,工作任务必定大量增加。加强装备规范建设、提高公安实战能力,成为公安装备财务管理部门的新课题,也是当前开展的基层基础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我局的装备规范化建设提几点拙见。
一、装备规范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主观上求大求新,客观上容易出现装备建设基础不牢、以用代管甚至盲目攀比等现象。 (二)管理体制滞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管理机构人员少,没有精力参与警种部门装备使用的管理,难以了解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际需要,管理的不懂应用,应用的不过问管理,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 (三)管理手段滞后,工作效率制约装备规范化的发展。管理实践中不重视科技含量的提高,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陈旧,仅停留在数据统计上,制约了装备的有效管理,难以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四)实用装备滞后,与一线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从装备使用的总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质量性能差、老化损耗严重、个人防护装备过于笨重的问题,不适应实战的需求。 (五)经费保障滞后,影响装备整体使用效能的发挥。随着公安装备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装备规模的不断扩大,装备维护保养的数量加大,更新报废的速度加快,由于财力不足,维修经费缺口较大,少量的装备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二、我局装备规范管理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局装备管理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不断加大对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公安装备得到逐步增加和更新,装备建设沿着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方向发展。在全局基层装备建设中,市局坚持以科技装备为先导,以网络系统建设为依托,以构建个人防护装备体系为基础,把提高装备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主要做到认真抓好“三个环节”,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完成“三大建设任务”。 (一)认真抓好“三个环节” 1、抓观念更新环节,深刻理解做好装备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认识上增强紧迫性。市局走出了装备管理就是“拨好款,发好物”的认识误区,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服务指导,克服管理的随意性。按照“单位申报、归口审核、政府采购、统一入账”的程序购置装备,实行全程控制,避免装备重叠配置,全局装备建设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2、抓科学管理环节,准确掌握公安装备建设的标准,在内容上体现规范性。市局用制度管装备,把三年规划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把警种装备配备、警车定编、个人防护器材配置等标准贯穿到装备管理全过程,建立装备明细台账,确保按标准配发到位。同时打破装备管理使用权限,盘活闲置设备,实行总会计室集中调配,跨部门共享,提高装备综合利用率。 3、抓调查研究环节,科学把握装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强化实用性。市局通过在九真、横林等派出所进行装备配备试点,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在全局摸准实情,掌握底数的基础上,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有计划为派出所更新警用车,购置实战性强、针对性强的个人防护装备及警用警械。通过努力改善装备结构,提升装备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装备战斗力。 (二)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1、适应新形势,建立新理念,牢固树立装备建设推进公安工作的观念。公安装备是公安队伍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市局改变过去传统管理模式、克服重服务、轻管理,重购置、轻共享,重配发,轻服务的思想,从发挥装备的整体效能出发,实现装备管理从行政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通过管理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 2、面对新要求,采取新举措,牢固树立依法管理装备的观念。针对公安部颁发的各警种装备配备标准,以及最新出台的单警配备标准,市局按照各级领导对装备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装备建设中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善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使制度法制化。同时以公安装备建设法规为基本依据,做到依法管理。 3、贴近一线,适应实战,牢固树立装备优势保障观念。市局从当前治安实际和打击犯罪的客观需求出发,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对刑侦、巡警、交警、网侦、派出所、治安、国保、等部门专用器材和设备的购置给予重点保障,发挥专门力量震慑和打击犯罪的尖刀、拳头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在优势保障上见到了实际效果。 (三)完成“三大建设任务” 1、建成道路交通管理监控系统、连接基层所队视频会议系统,**兆通信系统,建成高标准的刑侦技术实验室,在工作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2、开通派出所信息查询系统、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办案通”系统、人口信息系统、互联网信息监控系统、国保涉密系统,形成了控制、查询、生成、检索的综合管理体系。 3、完善基层派出所的装备建设达标,近两年更新警用车辆**台,为一线民警购置个人防护装备**余件(套),警械具**余件(套),保证了一线民警执法办案和人身安全所必需的警械装备。 三、实现装备规范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坚持多方筹措,拓宽装备经费渠道。加强公安装备的规范化建设,要在装备管理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上想办法、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工作,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要顺应政府财务改革形势和要求,摸清装备底数,健全相关的装备管理制度,结合核定财政预算,向政府亮明自己的家底,提供有利的参照基数,有理有据地向财政争取经费,为建立健全公安装备保障机制奠定基础。二是增强装备经费的统筹能力,使公安装备供应总量逐年增长。坚决执行总会计室制度下的“一室三统”管理体制(财务统一归口、装备统一管理、后勤统一规范),进一步规范经费收支,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保证资金的重点投向,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科学预算,把公安装备经费纳入财政的统一管理。在装备购置上,明确审批权限、程序和责任,合理使用装备资金,杜绝滥批滥支现象。 (二)坚持合理配置,发挥装备内在潜能。一是建立健全由分管领导、职能部门、使用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要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二是在装备配置上,充分考虑所购装备的运行维护费用支出,使经费预算更具科学性,要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相结合,分轻重缓急,不搞重叠配置,要坚持战斗力标准,提高装备的综合利用率。三是通过节约挖潜、科学管理、改进机制等方法和途径,整合装备资源,盘活闲置设备,最大限度挖掘装备的使用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三)坚持长远发展,实现装备全面保障。一是要深入开展装备调研,依据公安装备目标规划,把公安装备为业务服务、为实战服务作为保障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形式确定下来。要结合调研抓典型,以提高后勤工作的超前性、规划性和实效性,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公安装备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安装备也逐步朝高、新、精、尖方向发展,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仅靠公安机关专门购置使用,投资大,利用率也低。对此,要积极与有关单位合作,采取协作作、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降低装备成本。三是加大公安技术装备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要按照装备建设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按照民警个人装备优先、警械装备实用、科技装备侧重的要求,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配备原则,适应现代公安保卫工作的需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