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酒后驾车引发事故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0年10月10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今年以来,全*各地发生了几起影响极其恶劣的酒后驾车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住,一时间全*各地掀起了声讨酒后驾车的巨大浪涛,我市交警部门今年以来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进行了多次的集中整治,加大了的查处力度和查处范围,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氛围,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有所下降,但我市的酒后驾车现象和涉酒事故并没有得到根治,今年以来,在我市新老城区共发生酒后驾车致人死亡交通事故四起,其中两起事故造成驾驶人自身死亡,两起事故造成他人死亡,由此可见,酒精成为越来越凶残的马路杀手,如何有效遏制酒后驾车违法行为,有效减少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及其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酒后驾驶的危险性

        有关专家在汽车模拟驾驶装置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当血液中酒精含量为千分之零点三时,驾驶能力开始受影响;当血液中酒精含量增至千分之零点八时,错误操作增加16%;若酒精含量再增加,则不能正确操纵转向盘,驾驶汽车忽左忽右,车速忽快忽慢,进退失常,当血液中酒精含量增至千分之一时,驾驶能力降低15%;酒精含量增至千分之一点五时,驾驶能力降低30%。由此可见,随着驾驶员血液里酒精含量的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会大大上升,那么酒后驾驶的危害具体有哪些呢?

        1、注意力降低,反应迟钝。酒精对脑组织的亲和力较强,饮酒后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作用。因此导致驾驶人注意力涣散,反应能力下降,思维迟缓,致使驾驶者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技术操作的精确度减退,由此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视觉功能降低。驾驶人饮酒后易引起视觉障碍,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线模糊,视线不稳,色彩分辨功能降低,变色力下降,视野大大减少。因此不能正确发现和辨别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同时眼睛死死盯住前方没有余光,对视野边缘的隐患难以发现,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触觉能力,判断能力降低。行车过程中,驾驶人需要手,脚的触觉来操纵和控制方向盘,油门,和刹车,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易发生车祸。

        4、疲劳困倦。由于饮酒后容易困倦,全身疲劳,有时开开车就睡着了,极易造成车祸。

        5、心理失常。饮酒后,驾驶人精神兴奋,盲目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对周围人劝告不予理睬,总觉得车速慢,油门止不住增大,容易开“英雄车”、“斗气车”,但实际上本人手足动作已经缓慢或失常,当有突然情况时,措手不及而造成交通事故。

        二、预防酒后驾车的几种措施

        1、加大打击力度。加大对酒后驾驶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酒后驾车肇事犯罪,实行集中专项整治和长期重点工作相衔接等措施全面加强路检路查,一旦发现酒后驾车上路者,坚决依法从重进行处罚,遏制住酒后驾驶者的侥幸心理,以增强酒后驾驶者交通安全意识,对于因酒后驾车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及时会同检法部门,坚决依法从重从快予以惩处,以警示他人。

        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酒后驾驶的危害,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酒后驾车对自己,家庭、他人及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要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开展警示教育,制作酒后驾车引发事故的系列教育片,采取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教育驾驶员,在酒店,宾馆,酒吧、歌厅等涉酒场所张贴禁止酒后驾车的宣传标语或宣传画,在餐桌上摆放温馨提示牌,提示饮酒后不要驾车。

        3、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要从根本上整治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单靠交警部门查、堵、管是达不到目的,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动用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劝阻,人人监督,人人管理的良好氛围。以我们现在的警力,还无法做到全天候全区域布警,这样应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对酒后驾驶着的举报,一旦查实给予奖励,同时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加强对各自单位驾驶员管理,严禁其酒后驾车,如有违反,由单位纪检部门对其给与必要的处分。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定期曝光,对其所在单位也进行曝光,只有各单位管好了自己的人,才能为社会上其他驾驶员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总之,酒后驾驶是一项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它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危害性极大,如何有效预防和杜绝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是摆在交警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交警部门要对查处酒后驾驶工作进行不间断分析,研究和总结,不断更新做法,扩大整治效果,各级交警部门要建立酒后驾车专项行动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有效的遏制住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谐、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人民警察之道德修养
  • 下一篇:巡逻民警怎样处理好与管段群众的关系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