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社区警务浅探

    时间:2010年12月29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公安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公安工作不再像以前一样以打击犯罪为主,而是从“社区导向警务”的战略方法的角度,以预防犯罪为主,服务大众,建设安全并且和谐的社区环境。

        一.社区警务的中外发展史

        “社区警务”是西方警学界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其英文为 community policing。在80年代初传入我国,可以说新中国的公安工作史就是社区警务史。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斗争经验为社区警务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奠定了新中国社区警务的基调;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社区警务的母体;中国的单位社会形态是社区警务赖以生存的土壤;社区警务符合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

        二.社区警务的基本要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社区警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区治安方式,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措施,有赖于社区里的守法公民和社区警局共同参与。

        社区警务要求社区警官经常深入到社区群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要求社区公众承担起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要求公安机关在派出所和刑侦工作改革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以打为主”调整为“打防结合,以防为主” ,加强社会治综合治理,这既是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理论依据。

        三.社区警务的作用和意义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是关于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如何以社区为阵地,警、政、民有序合作互动,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维护社区治安的社会化治安警务思想。其核心是依靠社会公众力量共同抑制犯罪。社区民警从事警务工作要坚持专群结合,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打击犯罪,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各级护村队、保安服务业的建设,努力实现向社会力量要警力、要战斗力的良好局面。另外还需要利用传播媒介宣传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提高吸引力。

        社区警务同时是一种犯罪预防的机制,它通过警方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警方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联盟,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创造更美好的邻里生活。社区警务的政策导向是要解决社区的犯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设立社区警务室,配备社区民警。社区警务是社区民警参与到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但并不等同于社区民警代替社区管理,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携手共同搞好社区治安。

        四.当前社区警务所存在的不足

        社区警务在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中,不仅要注重社区警务形式方面的要求,热衷于建社区警务室、制作社区警务标识和台帐,更要注重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管理模式等实质性内容方面。但当前社区警务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警务室建设后劲不足,民警的素质能力与社区警务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在基层派出所中,很多社区民警,要管理多区、多村,无法做到一区一警,与公安部提出的责任区民警配备数还有很大的差距,致使警务工作难以下沉。再加上基层工作累、基层工作烦、基层工作难、基层环境差、基层保障劣、基层待遇低的现实条件导致民警不愿下基层、基层民警留不住、基层警力用不活。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国保基础业务、禁毒业务、出入境管理业务、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网吧场所管理业务等,凡是可以延伸的公安专门业务都一股脑儿地压到了社区民警身上。繁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社区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以目前社区民警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来看,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还有较大差距。

        2.“社区导向警务”战略理念不够深入。在当前的警务运作模式下,平时值班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牵制了社区民警大量的精力,加上各项考核指标使社区民警无力脱身根据社区具体情况开展“社区导向警务”,造成对辖区内的某些情况不明,底数不清,实有人口管理工作薄弱,致使警务室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

        3.明确的规章制度缺少。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是管理、防范和服务,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与群众的沟通上,许多工作难以量化考核。但在制定考核办法时,往往突出打击的职责,将打防控任务数纳入社区民警的考核内容中并以高分体现,鼓励社区民警多办案件,使原本就有限的群众工作时间再压缩。在深入开展警务室建设的工作中,没能真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致使警务工作一直不能做到前移和下沉,各项警务工作停滞不前。

        4.警民关系欠佳,群众配合性不高。在日常工作中,仍有部分公安民警服务观念淡薄、工作态度差、办事方法呆板,直接导致了民警在群众中的孤立,又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导致警民关系一度紧张。又因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意识淡化,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弱化。

        五.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下沉警力,建立健全拴心留人的长效机制。

        公安机关要切实落实公安部的“三基工程”建设,要按照三基建设规划中明确规定的警力下沉的相关标准配置警力,优先增加辖区民警的数量,充实基层单位,同时要建立健全拴心留人的长效机制,即建立倾向于基层的政治荣誉激励机制,建全有利于基层的物质保障激励机制,完善民警执法权益保护的维权机制,培育有单位自身特色的警营文化机制,努力使大部分民警愿意下基层,更愿意扎根基层。

        2.正确把握社区警务的理念,深入理解“社区导向警务。

        公安机关要引导社区民警从“官本位”的思想中走出来,以人为本,尊重社区群众的意见和需求,肯定“社区”在解决邻里问题上的重要角色。要重新检讨各种工作的优先顺序,对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的普通偷盗、邻里纠纷等治安、非治安事件要予以较高关注。另外,要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的职能,改变社区民警的从属地位,要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的职能优势,转变民警的观念,提高社区民警的各类信息采集、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社区力量开展群防群治、严密阵地控制,维护辖区的社会稳定,对社区民警立足社区开展个性化警务给予充分保障。

        3.健全社区警务的考核监督机制。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要解决“怎么考、怎么用、怎么奖”,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先罚后”工作导向。要以民警对警务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见警率、熟悉率、发案率、满意率、情报信息有效率,对警务工作和参与执法办案的水平进行考核,其他与社区、农村警务区民警无关的工作无需列入考核内容。要根据社会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同时明确每项警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以确保社区警务工作正常运作。要将考核结果与社区民警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挂钩,形成奖优罚劣、争先创优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业务部门和警务督察部门要将执法监督向基层社区延伸,不定期地进行各项督察考核,

        4.整合社区资源,增强全局意识。

        发动群众是搞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群,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社区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举措和结果都会在社区集中反映出来。因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遏制犯罪,维护治安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群众宣传社区警务建设在维护治安秩序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增强社区单位和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社区各阶层的支持。

        当前,社区警务的建设越来越发挥其效用,从公安机关的角度来说,要高度重视社区警务,建立社区民警保障机制,下沉警力。从民警自身来说,要充分认识社区警务的重要性和职能所在,增强业务能力,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建设和谐警民关系,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群众在治安防范方面的作用。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加强公安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 下一篇: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