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破解社区农村警务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社区、农村警务作为依托社区、警务区建立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加强派出所基础工作,实行警务前移和推动防范社会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三基”工程建设和防范社会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农村警务在公安体系中的单元细胞和神经末梢功能也日益显现。然而,在推动防范社会化过程中,牵制和阻碍社区、农村警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任何一项工作,人都起着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选配好责任区民警对强化基础工作,促进社区、农村警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破解社区、农村警务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责任区民警的现状及运行机制来看,首先应解决选人用人问题,着重在“选警、考警、用警”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抓好“选警”环节 一般情况下,基层派出所在选配民警进行职责分工时,往往把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民警优先配置到刑侦、治安等部门,人为地造成了当前责任区民警的素质“短板”。当前要抓好“选”这个环节,应遵循“双向选择”和“因人而宜”的原则。要切实把那些乐于投身社区、农村警务工作,胜任社区、农村警务工作的民警选配到责任区民警岗位;选配责任区民警的年龄结构应以30岁以上为宜,因他们在工作上不但有耐心,能够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做群众工作,而且有着丰富的基层公安工作经验。只有把这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民警,选配到责任区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整个责任区民警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使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多出经验、多出亮点。 抓实“考警”环节 要逐步摆脱以往僵化的考核方式,切实避免以台账论英雄、数据出成绩的固有考评模式,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民警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要实现“五个结合”。 一是切实做到将核查台账、资料与到实地考核相结合。对民警的考核要形成以实地考核为主、查台账为辅的考核机制,以杜绝人为制造假台账现象; 二是做到将核查民警下社区、警务区工作内容与核查民警对社情民意的实际掌握情况相结合; 三是做到平时暗访和公开考核相结合。平时暗访占考核的三分之一分值,公开考核占三分之二分值,这样既可避免民警临考抱佛脚的突击做法,又可在平时发现问题指导民警查漏补缺; 四是做到纸质台账考核与网上台账考核相结合,引导民警将有效信息从纸质信息向高效的网上信息转变,这不仅可提高信息利用率,还能将民警从繁杂的台账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做到业务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不单单只看发案数和办案数,更要看辖区内居民的满意度。应将部分考核权交给辖区居民,体现出社区、农村警务工作的成效由群众说了算。同时要将考核结果与民警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作为立功授奖、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真正体现出科学考核的正确导向作用,建立完善的良性激励机制,在民警之间形成主动接受考核,以考核促进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人人重视社区、农村警务工作,人人愿意从事社区、农村警务工作的良好氛围。 重视“用警”环节 要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在对破案能手优先提拔使用的同时,也应大胆地启用那些优秀的社区、警务区民警,使他们不遭受“心理挫伤”和“岗位的歧视”。对于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责任区民警的,年轻的可予以优先提拔任用或预先进入提拔任用后备库,年老的可优先解决其职级待遇。对常年工作在基层的民警,应由有关部门牵头,按一定比例组织外出旅游、疗养。同时,政工部门在研究和制定相关从优待警措施和制度时,应尽量向社区、警务区民警倾斜。金华市公安局为进一步鼓励民警扎根基层,安心本职作贡献,对连续在派出所工作10年以上,或累计在派出所工作15年以上,参评时正在派出所工作且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民警授予“基石荣誉章”,使从事社区、警务区基础工作的民警有“奔头”、有“想头”、有“念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