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此,从中央到省里都作出了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成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重点。根据公安部和省公安厅部署,我局由局领导牵头,分成多个工作专班深入基层所队,组织全局民警开展了社会管理创新“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一、要在组织管理体系上创新。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之所以这么突出,主要原因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过于强调公民权力,忽视应尽义务,公安机关受法律制约过多,社会管理手段不多;部门管理职能弱化,难以形成真正合力,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现象依然存在;警力严重不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仍在摸索中,难以兼顾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等等。因此,要在组织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做到“三个结合”,建立起自上而下、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一是上下结合。从广义上讲,上指国家,即国家要结合来自于基层管理的经验和困惑,出台或重新修订一批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法律法规,便于基层民警依法执法。如在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法律已完全落后于社会发展,基层民警在管理已无相应手段执行,必须迅速修订。从狭义上讲,上指党委政府,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党委政府是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起组织指挥、协调督导等职责,为基层和公安机关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指基层,就是基层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决策指令,因地制宜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并为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内外结合。外即指事关各个部门单位。社会管理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公安机关是主力但不是全部。必须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形成政府主导,公安主力,部门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内即指公安机关内部。要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和勤务机制,减少机构层级设置,在增加总警力的同时改善警力配置,内部挖潜,让更多的民警到社会管理一线工作。要创新基层警务运行机制,让民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管理上来。要创新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三要主次结合。即要把准公安职能定位。打击犯罪是主业,打击这一手任何时候不能丢,管理、服务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必须以打击来促进社会管理,以管理来服务群众。 二、要在实有人口管理上创新。未来**年间,城镇人口将达到*.*亿,城乡人口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的有关社会融合、农村和城市衔接等问题摆在面前,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加大,沿海城市以及“二线”城市、内际小城镇人口流动活跃,人口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要适应社会发展步伐,必须依靠信息化来管理好人、管理好组织、管理好网络。一要对流出人员实行网上“登记制”。以乡镇为单位,对所有流出人员进行登记,录入警综平台,以流出地点、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等为重点进行登记,并通报给流入地公安机关,把握辖区人员流向,掌握流出人员的社会表现。二要对重点人员实行异地“协管制”。对流出的重点人员在实行跟踪管理的同时,由辖区派出所向流入地派出所进行通报,将监管权移交给流入地派出所,实现对重点人员的无缝管理。三要对流入人员实行全员“居住证制”。在暂住证制度失去相关管理职能后,要对流入人员强行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以证管人,对出租房屋推行许可制度。对不按规定办证的严格依照相关法律处罚。同时,还要严格落实好“实名制”。“实名制”是大情报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督促银行、通信、水、电、气等部门严格落实开户“实名制”,对旅店、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实名制”落实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导,对违规行为坚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到位。坚持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常态化”。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两实”管理工作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要保持信息的鲜活、准确,必须把人口信息的采集录入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要依靠流动人口协管员,时实采集人口变动数据,不断充实部门间共享平台中数据,通过常态化的管理掌握七类重点人员的活动轨迹,预防犯罪。突出信息化的“实用性”,重点加快部门间共享平台建设,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群众 “人性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网上户籍迁移平台,利于人口流动;在不违反原则和政策的情况下,尽量简化程序,方便办事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防止发号施令搞一言堂,彻底走出“强调管理多、提供服务少,限制要求多、支持帮助少”等误区。 三、要在社会矛盾化解上创新。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发,牵扯了公安机关大量的警力和精力;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健全,大量的矛盾纠纷压到公安机关,民警疲于应付;上级机关对信访稳定要求过严,基层对无理上访、缠访人员无法应对,无序上访更为突出。因此,要重点在健全多元化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上创新。一是触角要延伸。建立以党委、政府为主渠道、多层次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各村组、社区、单位中都要有情报信息员,无限延伸情报信息的“触角”,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的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危及稳定的重大问题,切实做到信息灵、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要再物色一批尖子特情,安插在重点对象、特殊群体中,搜集深层次、内幕性和预警性的情报信息,不断提升情报信息的质量和档次,实现预警于前、决定于先。要学习《楚天都市报》有奖征集信息的办法,“花钱买情报”,对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员给予奖励,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二是配合要紧密。法院、司法调解收费是导致矛盾大量积压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法院民事纠纷诉讼收费标准,降低受案标准,对公安、司法移交的纠纷案不收费,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司法调解实行“零收费”,切实改变矛盾纠纷找公安机关解决的问题。由司法部门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调解室,安排专人从事调解工作,派出所接到纠纷类警情后移交调解室调处,调解不了的再移交法庭调解,将警力从大量的矛盾纠纷中解放出来。三是农村警务要做大。目前,城区社区警务工作已规范化,但农村警务区工作仍未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充实基层警力,保证事有人干;要规定民警下警务区、下村组时间,保证工作时间;要改善基层交通、办工条件,保证民警能顺利开展作,让警务区民警真正将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服务群众。 四、要在社会动态管控上创新。当前,刑事犯罪仍处于高发期,群众安全感不强;社会面防控薄弱,群众利益时常受侵害;各种技术手段落后,“人海战术”仍是多用方法。要结合实际,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对动态环境下的社会治安有效管控。一要开展不定期清查。要紧紧盯住危害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开展不定期集中清查行动,以快制快,以动制动,让犯罪分“进不来”、“出不去”、“逃不掉”,不断提高掌握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二要打防结合。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主业,必须狠抓打击这一手不放松,才能有效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要把准群众需求,因地制宜组织专项行动,以打开路,以打维稳,以打创安。要建立起派出所巡防制度,不断增加群众见警率。三要管好网络。要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加强网络巡查和舆论引导工作,防止网上社会影响现实社会;要加强网上技战法研究,用高科技服务现实斗争;要用好网络资源,提升打防控效率和质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