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创新主题全面提升某市 经济区建设社会管理水平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现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心,人民群众翘首期盼。这几天,省公安厅组织召开了全省县级公安局长培训班,交流和推广了一大批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益经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发了我们的思维。作为一名县级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笔者认为,深入推进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既不能全盘照搬他人的模式,也不可一味摒弃以往的经验,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要求相兼容,形成一种传承式、完善型、高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就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谈几点简要思考。
一、创新概念探析,领会社会管理创新对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 以国家颁布实施《**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标志,全*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进入了实质推动阶段,*启动了迄今为止第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它以“母亲湖”**为核心,涉及南昌、九江等5大区域55个县(市、区),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出全省60%以上的经济总量,它的总体建设包涵18个专项规划,将极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大融合。而其中人流和物流的大变革将对公安机关影响巨大,将引起区域治安要素的大变化,对公安机关治安工作形成极大挑战。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公安机关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围绕和谐平安建设,以维护安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社会治安管理进行创新、优化。提高综合管理效能,激发民警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治安环境也是“品牌”,治安环境也是生产力。因此,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各类社会矛盾的“兜底”部门,必须积极适应**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大胆创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稳定有序、适宜人居、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为**生态经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创新思想观念,矗立社会管理创新在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航向标 当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队伍和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阻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创新公安社会管理为契机创新思想观念,紧紧抓住“人”这个社会管理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全警上下思想观念上力争做到“三个破除、三个树立”。 (一)破除狭隘视野,树立长远眼光。要牢固树立“两种观念”。一是牢固树立责任重大的观念。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空前重视,要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和谐社会建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二是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观念。在长远眼光的要求下,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做到“高水平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布局”,全面加快公安工作建设的超前性步伐,打造国家级质量标准。 (二)破除因循守旧,树立创新观念。要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必须深入具体。在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个别单位和领导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还有差异,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就是下发几个文件、召开几次会议。创新不是“蜻蜓点水”,新举措、新制度的出台,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必须加大力度。社会管理创新是打破旧模式、旧循环,创立公安工作新模式、新机制的过程,是伴随着阵痛的过程。因此,必须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和“怕”的心理中解放出来,彻底革除弊病,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必须找准突破口,加大力度,全面推进。 (三)破除急功近利,树立科学发展。要做到“两个坚决”。一是要坚决服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各项公安工作必须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找准着力点;二是坚决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公安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一项重大课题,要站在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上来推动。必须戒除追求达标、弄虚作假,违反规律、冒进蛮干,只注重打击、不注重化解矛盾,不懂合理用警、科学布警等问题。 三、创新实践主题,开拓社会管理创新在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新天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服务**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的“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总体目标,破解六个难题,加快社会管理创新: (一)破解维稳首责难题,创新人口管控。紧紧抓住人口管理这个重点,在管人管屋这个难点上力求新突破。一是创新“三人一屋”管理。结合第六次全*人口普查行动,按照“城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逐条街道、逐个社区地清理出租房屋、登记流动、暂住、寄住人口,全面摸清全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底数。二是创新“类别”管理。将流动人口分为“一般管理”、“跟踪管理”、“重点管理”。将出租房屋分为“放心类—普管”、“关注类—重管”、“重点类—严管”、“禁租类—禁租”,加大对“重点类”、“禁租类”巡查管控力度。三是创新外国人管理模式。要把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进行管理,加强外国人聚集地、聚居区和涉外单位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管理。实施开展“三非”清查行动,及时清理遣返“三非”外国人。 (二)破解警务改革难题,创新信息实战。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个重点,在应用实战这个难点上力求新突破。一是深化信息平台建设,解决“必须用”问题。在推进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上下功夫,使信息平台成为民警侦查办案、为民服务、绩效体现离不开的工作平台。二是加强信息力量建设,解决“有人用”问题。建立健全大情报信体系机构、配齐配强所需人员,争取通过录用文职雇员补充专门力量,补充和壮大情报信息员队伍。三是开展信息采集行动,解决“不想用”问题。强势推进全警社会信息采更新工作,完善“七类基础数据”,搞准重要场所从业人员等信息,尽可能多地获取工商等各类社会资源信息。四是加强应用技能训练,解决“不会用”问题。继续倡导“不懂信息化应用的领导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应用的民警丧失工作岗位”的理念,提高广大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和水平,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开展。 (三)、破解隐患积压难题,创新矛盾化解。跟进社会创新。一是完善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研究制定《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方案》,认真开展维稳形势评估研判工作,加大化解源头性社会矛盾纠纷工作力度,提升社会组织动态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加强上访人员信息录入工作,及时反馈信访人员动态,提高动态预防能力水平。认真落实开门接访工作制度,深入开展信访积案攻坚、爱民实践走访活动,积极构建“警务室预防、派出所化解、县市局息访”三道防线。三是完善虚拟社会管控长效机制。积极创新和改进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手段,争取网络管理人员和网络经营人员对治安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净化网络虚拟社会的网上联盟,把网络虚拟社会建设成为文明和谐家园。 (四)、破解动态防范难题,创新治安管控。紧紧抓住治安防控这个重点,在动态管控这个难点上力求新突破。一是加强治安卡点天眼安装工作。走社会化运作道路,在各治安卡口全部安装高清探头,使之成为打击违法犯罪的天眼。二是深化街面监控系统建设。在街面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地点、高档住宅小区等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减少死角死面,密织天罗地网,增加科技防范的覆盖面。三是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资源。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支持,将各类社会监控系统资源纳入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之中,为我所用。四是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秉承“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理念,壮大群防群治治安联防员队伍,提高防范治理能力水平,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问题。五是健全动态防控体系。以情报信息为依托,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防务区和巡逻小区,徙步巡逻、驾驶摩托车巡逻为主,便衣专业队为辅,防务区内警车提供警力支持,形成点、线、面合围一体化、专业化打防控管模式,确保高频率、高密度的见警率、管理率和现行抓获率,进一步“筑民网”、“激民力”,形成对犯罪分子的“人民战争”和“统一战线”,极大压缩犯罪分子空间。进一步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精心构筑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网络。大力发展保安和技防产业。 (五)破解打击犯罪难题,创新严打整治。在创新打击犯罪举措上有新突破。一是树立“主业”意识。加强刑侦专业队伍建设,保持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二是讲求精确有效打击。实施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打击模式,注重推进“网上作战”、“指纹技战法”、“法医技战法”、“信息系统分析战法”和“网上追逃法”等实用的技战法,使网上作战成为全市民警的“工作常态”。同时全力抓好网上作战专业队伍建设,以网上追逃工作为突破口,推动全警网上作战模式深入发展。 (六)破解服务群众难题,创新惠民举措。要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一是推出更多的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更快捷、更便利、更贴心的服务。窗口办证部门要通过数字警务和社区警务机制,向群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代办业务,解除群众的奔走之苦。交警部门要根据交通违法人员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故意违法和无意违法,更加人性化的做出合理处罚。消防部门要主动为企业和经营者谋划消防计划,提供贴心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投资风险。二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各项公安工作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以政治建警、思想育警、科教强警为主线,更新训练模式、充实训练内容、改进练兵方法,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塑造新形象、增进鱼水情、促进大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