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村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
**县位于**省东北部,**上游,全县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区人口*.*万人,是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县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村居选举、山林纠纷等各种矛盾多发,严重的影响到**县的农村社会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不会有发展。****年,**县全年的刑事案件发案数为****起,破****起,总体上来说社会治安形势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因**年是村民换届选举的一年,在这年里我县公安机关因换届选举而出动的警力有****余人次,全县***个村居委员会的选举几乎都要我局干警在现场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山林纠纷等其它矛盾而出动的警力也在****余人次以上。这些非警务活动严重的浪费了我公安机关大量的而又非常宝贵的警力资源。所以说农村社会的稳定工作不容忽视,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前提,是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社会稳定,是指整体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协调而达到的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没有一个稳定的农村,整个社会系统就会产生震荡甚至无序状态。 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的考量。 (一)村民换届选举所引发的农村无序矛盾。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每三年都会在全*各个行政村进行换届选举,在选举过程中,村级权力处于真空状态,即将卸任不愿管事,没有上任的不敢管事。村级集体事务无人管,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关于村级财务、权力分配等矛盾就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年我县的村级换届选举过程中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有*起,均因有我公安机关的及时介入得以化解。 (二)集体资源的分配不公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据统计,我县**年因集体土地、山林、宅基地等集体资源的配置上所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或越级上访事件大小多达十几起,有的因及时采取了正解的方法得以化解,有些至今也不能得到妥善处理的处理,成为地方政府一块心病。 (三)因交通或工伤事故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渐趋增多。原本这两种事故的处理都是有法可依的,但有些部门的职能缺失造成了群众对依法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比如法律判决难以执行到位,或是诉讼过程太长、成本过高等等原因,群众不愿将自已的合理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动辄就是纠集家属、亲人到政府要害部门静坐上访,给政府施加压力。 (四)国际经济形势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加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加,给原本很紧张的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更大的压力。前几年,我县每年可以向沿海的江浙一带输出十几万个劳动力,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对农村的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去年以来,因经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一带劳动密集型企业举步维坚,纷纷减员、裁员,给我县农村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输出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二、农村社会的稳定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剖析 (一)混乱的社会秩序容易导致农民致富价值取向的混乱。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父辈们这一谆谆教导都牢记在心,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农业社会能维系几千年的文化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正确而又稳定的社会基础,就会扭曲农民的致富价值观。公安部在**年*月**日召开的“全*社会治安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张新枫副部长在通报全*治安形势的同时也公布了由公安部挂牌整治的几个重点县(市),这里面有搞诈骗、拐骗等闻名的几个县市。在抓住了主要矛盾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所反思,为什么这些县市的群众会以此为业,并引以为荣进而发展壮大,这就是在致富价值观扭曲的情况产生的后果。比如我**县曾在一段时间内“六合彩”赌博之风盛行,农村男女老少都不思农活,日夜研究与“六合彩”相关的书藉资料,并以中奖致富为荣。 (二)混乱的社会秩序是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古人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讲的就是一个有着良好社会秩序的理想社会,没有一个由具备正确价值观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是绝对不可有如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好人得不到好报,恶人反而得势逍遥,这就是社会混乱的明显标志,在一个混乱的社会秩序之下,人们为了求得自保,好人也会变坏。做了坏事的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就不足以产生对违法犯罪的震慑效果,因为“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要想维护好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违法犯罪进行及时有效的打击。否则,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三)混乱的社会秩序是农村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法治是公平与正义的归宿,德治是仁爱与济世的先导;有了法律才有公平,有了道德才能谈教化。而混乱的社会秩序就是在这两者有所缺失的前提下结出的恶果,进而影响到农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迷失,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当群众对政府没有信任感受之后,他们受到了伤害或是被侵权的情况下就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已的利益。比如政府在征地拆迁、村级选举、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的时候,群众就会上访闹事,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样不仅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群众自已利益,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公安机关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几个方向性问题的思考 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稳定,才能发展”,“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社会的发展从大体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的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的发展。这两者的发展都需要稳定作为前提,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在认真分析了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目标,为我党现阶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有了稳定才有民生,有了民生才有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反向思考,农民生活稳定了,收入增长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也就稳定了。稳定是所有工作的前提,是压在我每一位公安民警身上的千钧重担。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一切为了稳定这个目标做好本职工作,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职业素养,辩证的看待确保稳定与规范执法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公安机关应当有所作为,要把打击与维稳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公正执法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如同英国哲学家培根在 《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维护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就是公正执法,并且核心、关键就是要执法公正、执法严明。公正执法使法律起到维护国家意志的作用,法律的尊严能得到维护,社会稳定得到保障,这是人心所向。否则就难以服众,法律失去了严肃性,造成司法腐败,而司法腐败的社会危害性是巨大的。司法腐败的存在,引起群众的不满,直接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地破坏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危及社会稳定,并危及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因此,只有公正执法,才能使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得到解决,有效的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的法制秩序。 (二)以情感服务构筑和谐警民关系。平时我们强调“打击、管理、防范”这几个方面的主业,忽视了对社会的服务,最终造成群众对我党的政策与法律的误解。服务的概念是宽泛的,是多方面的,打击可能融进服务,管理可以渗透服务,防范也可以包涵服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念、去观察、去思考,我们会发现一个会做服务工作的民警在“打击、管理、防范”工作上一点也不弱,因为他是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的事,他的每一项工作都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所以说这样的民警是无往而不胜的。当我们警察抓住了犯罪嫌疑人时,是否用情感去感化嫌疑人所取的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当我们在指挥交通执行社会管理这个职能时,我们警察是否考虑到什么样的情况更有利于人们出行等,这样在同等工作量情况下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要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的责任区民警融进社区居民的生活中去,加强服务工作,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因为人民警察所担负的不仅是执行法律之职责,还要向群众宣传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教育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法律,用自已点点滴滴的平凡行动构筑成和谐的警民关系。 (三)以有效的打击构建和谐信任关系。在农村广大群众的心里,警察代表政府执行法律,警察就是法律,就是政府,对警察的信任就是对政府的信任。“有困难,找警察。”这是当今社会非常时髦的语言,没有那个说有困难找政府,这在某种程度说明了一个问题,警察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及时破案、及时有效的打击犯罪是警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任何其它国家机关不可替代的。要加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认识底线。作为警察要让违法犯罪分子及时受到法律的追究,就必须加强刑事打击工作,要让因果报应循环的快些,让做了坏事的人及时受到报应,这就是在群众心建立法威严,奠定政府威信的基石。如果一个犯罪分子做了坏事之后还能在法外逍遥多年,最终及时受到了打击也起不到法律的震慑效果,因为我前面就已说过“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因此,要让群众信任我们,及时有效的打击犯行为可以说是一条捷径,取得效果最好、最大。 总之,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但只要我公安机关在树立正确法律意识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把法律、把群众始终摆在最高位置,不断的加强服务工作,细化服务措施,及时有效的打击犯罪。保证社会冲突和纠纷解决的畅通渠道和低成本运作,使人人都能获得平等表达诉求和司法中立裁决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