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
根据市委及市局党委的部署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听取汇报、组织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公安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服务党政发展大局、穷实基层公安工作、树立警察良好形象、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公安机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保卫者,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和保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能否处理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能否切实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各项职责,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特殊重要性,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强化自身素质建设、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着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从今年国内的一些情况来看,有些地方警民关系不够和谐,甚至发生群体警民冲突事件,出现暴力袭警犯罪行为。尤其是“6.28贵州瓮安事件”等事件、案件的发生,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从我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情况来看,涉法信访、投诉居高不下,袭警案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群众对公安机关存在抵触情绪,这些情况如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平安、法治、和谐江都建设的大局,损坏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的形象。当前,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增强公安机关的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构建相互默契、亲如一家、水乳交融的和谐警民关系,我们认为,应当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主线,着重抓好下面三个环节。 一、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关注民生为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一)强化主题教育,打牢民警为民服务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把强化主题教育放在首位,牢牢抓住不放松,切实打牢民警为民服务的的思想基础。当前我们队伍中,少数民警宗旨意识不强,政治觉悟不够高,党性观念、公仆意识不强,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有的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的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有的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极少数害群之马为警不廉、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强化民警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政治建警不放松,用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教育和引导民警,组织全体民警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习、大讨论,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党员民警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民警的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公安中心工作,进一步健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规范,定期开展队伍执纪执法、思想动态研判,提高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民警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切实加强宗旨教育,增强为民服务理念,引导民警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理清思路,着力增强民警秉公执法、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在全体民警中形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搭建警民联系桥梁的大局意识。 (二)强化民生意识,提升民警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新的时期,公安民警要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潮流,切实强化民生意识,立足自身所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从老百姓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老百姓关注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老百姓最痛恨什么,我们就要打击什么;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我们就要集中整治什么问题,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回应百姓的期待,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广大民警要坚持从江都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紧紧围绕就业创业、务工就学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要抓住社会反映比较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加大接访工作力度,不断穷实公安工作的群众根基。 要把做好群众工作当作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来抓,积极组织民警主动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社区村镇,着力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学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开展工作,与群众结对子、交朋友,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强化角色定位,培养民警职业认同感。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打击犯罪和治安管理上,而对服务群众的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各项公安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有的民警在与群众打交道时习惯以管人者自居,少数甚至习惯性地“引用”对待犯罪分子的态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 要积极引导民警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警察角色的新的诉求,自觉将自身定位为执法者和服务者,努力维护、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要进一步强化警察角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改善或损害着警方与公众的关系,引导民警充分发挥警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正视警察公共关系,努力创造“警民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积极合作的关系”。 二、以创优工作实绩为着力点,狠抓内在素质提高。 (一)大力推进爱警工程建设,激发队伍活力。 一个人民警察就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扇窗口。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大力实施爱警工程建设,真心关爱民警,真诚帮助民警,充分激发民警队伍的活力。今年以来,我局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从优待警,在政治待遇上向基层一线民警倾斜,解决了一批民警的副科和股级职级,重新制定了《从优待警十二条措施》、《民警看望慰问办法》、《“我身边的典型”评选办法》等从优待警制度规范,组织民警开展体检,健全民警健康档案,关爱民警身心健康,通过上述措施,民警投身公安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热情明显提升,更加自觉地技身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工作实践。 (二)立足职能创优实绩,提升执法为民水平。 执法和服务是反映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真实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安机关自身最重要的两项职能。新的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关键就是要立足自身职能,严格规范高效执法,把执法工作作为公安机关最大的一项实绩工程来抓,使公安执法活动最大地惠及于民。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公安民警不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和完善执法制度,还以传统的陈陋的“一管、二吓、三治”的方式执法,人民群众必然不买账,产生顶牛情绪,甚至引发警民冲突事件。所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需要公安民警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贯穿到执法的全过程,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体察群众情绪,把握社情民意,切实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使人民群众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 (三)深入开展大练兵,打造实战型警队。 公安机关要想更好地回应社会各界新期待,就必须依赖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自身素质的与时俱进破解新形势下的各种难题。要认真组织全体民警围绕应知的基本知识、应会的基本技能、应有的基本体能,深化苦练基本功,坚持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立足实战,从民警执法执勤活动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入手,组织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基本体能、警务实战技能和警务装备运用训: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在苦练法律素养、苦练实战本领、苦练做群众工作能力、苦练指挥谋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为民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认真组织民警开展擒敌、射击、盘查、缉捕、解救人质和处置突发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的实战训练,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查缉战术水平、警务实战技能和打赢“对手”的能力;积极加强以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知识、信息技能、警务平台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大练兵,全面提高民警应用网上信息、开展网上作战的能力和水平。 三、以作风形象为抓手,营造新型警方公共关系。 (一)转变工作作风,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改变普通群众心目中警察执法“冷、硬、横、推”的官僚作风,拓展服务领域,积极落实服务措施,公正执法、服务群众,树立亲民爱民理念,提升人民警察的亲和力,全面营造和谐警民关系。人民警察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如何,群众最有评价权,要进一步执行好“三个报告评议”制度,深入开展“警政警企警民”三个零距离和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向人民报告,请人民评议,及时查找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虚心昕取群众意见,把强化群众意识贯穿于民警日常具体执法活动和为民服务中,真正把评判权、监督权交给群众。最大程度的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监督我们的工作,提升人民警察的亲和力。深入开展走访社会各界活动,认真倾听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意见,建立了与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坚持每月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一封信、每季度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每半年召开“警政警企警民”座谈会、每年底邀请党政领导视察指导。要组织民警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民、爱民活动,与辖区群众警民共建,警民互助,建立起警爱民、警为民,民亲警、民拥警的和谐警民互动关系,共同建设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积极推动“警察开放日”、“警营一日”等活动,扩大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交流,实现民警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增进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深入持久地抓好警示教育,建设廉洁警队,进一步深入开展“严格执纪、规范执法”专项整顿教育,推进“双执”教育的经常化、长效化,定期编写《民警警示教育集》,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民警,通过一个个案例使民警在思想上受到触动,真正转变广大民警的执法理念,搞清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 (二)强化对外宣传,塑造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舆论引导是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因此,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坚持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引导。积极树立“全警宣传”意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有计划、有效果地开展公安新闻宣传,形成正面宣传强势。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完善市局互联网主页,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警方在线》栏目,进一步巩固现有宣传阵地。大力培养选树典型,在做强做大老典型的同时,深入挖掘和推出一批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叫得晌、立得住,有代表性、先进性的集体和个人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教育、引导、激励作用,加强重点典型的学习宣传。 (三)规范内务设置,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警务公开是取信于民的有力措施,要按照队伍正规化建设要求,认真贯彻《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部“五条禁令”、省厅“三条铁规”等内务管理、从严治警制度,不间断组织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内务管理达标升级活动,严格规范基层所队的工作、训练和生活秩序。进一步加强基层窗口建设,促进窗口服务规范,健全完善警容风纪、接待群众、值班备勤、办公秩序等制度。切实抓好民警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加强民警自身教育管理,增强遵守各项制度和规定的自觉性。加强对基层单位日常内务、执勤执法和警务活动的督查,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加强检查督查,严肃查纠问题,及时整改问题,确保基层单位内务管理规范有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