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结构化模型研究

    时间:2011年08月0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近年来我国各种重大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非常规突发事件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面向这些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活动中,提供及时充足的应急资源是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决策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资源配置和调度方案,对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经济财产损失,进而对于灾情控制和应急活动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在应急管理领域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目标约束条件下的决策与决策实施过程的集合。这一系列决策及其实施的过程,即是“在什么时间,调度什么地方的什么资源,去做什么事情”。科学合理的应急资源管理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应急资源根据应急需求进行管理与调配,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合理处置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应急资源管理存在着整合度以及管理绩效低等问题,使得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于救援资源的过量需求与有限应急资源储备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本文从应急资源的模型研究入手来实现应急资源整合管理,提高现有资源的救援绩效。

        一、应急资源现状分析

        应急资源是有效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无论是事前的预防与准备,事中的处置与救援,还是事后的恢复与重建,都需要大量的应急资源来保障和实现。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资源储备是其基础和关键,对于提高应急资源保障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的应急资源包括防灾、救灾、恢复等环节所需要的各种应急保障。《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应急保障分为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狭义的应急资源仅指灾害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保障。

        我国的应急资源储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应急救援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及各部门的侧重面和着眼点不同以及应急体制条块分割的因素,我国对应急资源采取了分灾种、分部门、分地区的管理模式。这种分散的资源管理模式,虽然能使纳入部门管理的应急资源得到重视,但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第一,应急资源整合度低,储备结构不合理。应急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这种分割式的资源管理模式仅针对某一种特定灾害或事故,由各灾种的主管部门根据灾种发生的频率及分布确立应急保障目标后再配备相应的应急资源。这使得应急资源的综合储各只是各个灾种储备的应急资源在量上的简单累加,而且使各个行业内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充分的有效利用。这一方面低成本资源重复配置,增加了资金投入和管理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成本高的应急基础设施及关键救灾资源得不到配置,使得储备资源品种结构不够合理性。

        第二,彼此沟通不畅,资源难以共享。每次灾害的发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会引起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甚至出现灾害链或灾害群。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动用的资源往往超过单个部门的能力范围,需要发挥所有应急资源整体优势和协同的作用。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造成各灾种管理部门之间及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缺乏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相互间应急资源流动凝滞难以共享,无法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资源联动体系。

        第三,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应急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并且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中央级救灾资源仓库多建在中东部,当我国西部发生重大灾害时,救援资源需要长途运输,对灾民的资源救助时间拉长了,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另一方面有剩余”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四,资源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城市应急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靠政府投资。财政对于公共安全提供的支持和投入呈现总量不足、总体投入下降的趋势。2003年的SARS就暴露了政府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的严重不足。

        围绕应急资源管理,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形成很多研究成果。赵林度等人研究了应急资源的协同机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对于协调性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任涛等人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卫生系统内部资源整合以及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跨部门平台整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着重阐述了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共享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张婧等人由对基于偏好序的多事故应急资源调配博弈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此模型不同的是杨继君等人从合作博弈的角度研究了应急资源的调度模型。不少研究者都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围绕应急资源的研究有很多,但目前对于应急资源调度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应急资源管理建议,应急资源的协调机制以及一些调度模型方面,而针对目前应急资源的管理绩效,进而对于应急资源对救援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我国国情,更显得应急资源模型研究的必要性。

        二、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结构化模型

        1.建模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提高现有应急资源的管理绩效,使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应急资源的效用,为应急救援及时提供合适的资源,实现有限应急资源情况下的救援最大化,应该对应急资源进行统一建模,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管理。应急资源建模在实施应急救援过程中的目的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确描述应急资源的结构,为快速有效应急救援提供支持。

        ●精确描述应急资源的属性,为应急救援过程中的资源分析、优化及调度提供支持。

        ●为应急资源的描述提供统一的方法。

        ●实现应急资源的搜索和适配。在实施应急救援过程中,根据救援需求进行资源的搜索和适配,使得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优的资源。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在实施应急救援过程中,根据资源模型进行相应的系统结构和系统配置的分析、设计和实施,使得所建立的系统能够满足应急救援的目标、约束条件和需求。

        对应急资源进行结构化定义和分类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在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和救援过程中的流动、变换进行分析、优化、控制,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管理和使用效率。同样,有效的管理和充分利用可以为救援过程、救援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基本原理与方法

        应急资源的建模研究首先就是如何进行建模,以什么方法实现。其次,应急资源结构表达方法研究,即应急资源的构成,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时所使用的应急资源的类别构成,及各个资源特征属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是应急资源的特征属性抽取。应急资源建模的目标是为资源的表达和储存提供统一的方法,实现各级救援主体的资源实时共享,提高应急资源的效用,获得最大限度的救援效果。

        为建立应急资源模型,以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00)的方法及分类分级的思想建立应急资源模板,通过逐级抽象的形式,提供一个抽象的统一应急资源分类描述结构。首先定义一些简单的应急资源基类对象,再通过对象的派生、继承等方法建立更复杂的对象模型,描述资源之间的关系等。

        资源分类的原则是将具有某些公共属性的一类资源实体作为一个集合。分类对象可以嵌套定义,子类对象可以继承其父类资源型对象的属性,从而构成资源模型。在此采用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资源分类方法,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首先定义最顶层的资源类型,这一类型具有一些通用的、必要的性质。然后对这些通用资源类型进行细化,定义继承这些通用类型属性的次顶层对象。继承上一层的性质,并增加新的性质,或对父类资源性质进行重载,以描述更特殊的资源。其形式化定义为:

        Resource_Class A: :Father_Resource_Class

        {    ID:

        Name:

        Capability:

        Availabiiility:

        Other Member:    }

        具体的应急资源建模步骤如下。

        第一步,模型抽象。首先将应急资源看作一个多特征属性的复合体,利用特征抽象的方法将各种各样的应急资源的属性抽象,作为顶层的属性。

        第二步,模型分割。由于应急资源的复杂多样性,进行共性抽象之后,将无法抽象的应急资源按照这些特征属性分割为多个子模型,并且可以继续分割。这样生成的模型可以缩小搜索空间的范围,降低求解的时间复杂度。

        第三步,抽象与分割的多次循环操作。对于复杂的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抽象与分割操作,直到能清楚地描述对应的应急资源。

        第四步,模型操作。对于应急模型,采用一致的和统一的操作,例如模型的增删、修改以及模型的查询等。

        第五步,支持多领域识别。应急资源模型应该能被多组织用户所理解,甚至应由领域用户建立和维护。它应是领域用户所有资源模型的综合。

        3.应急资源结构化模型

        (1)应急资源结构及其含义

        明确应急资源结构是尽可能全面地满足应急资源需求、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构建应急资源结构化模型是构建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应急资源保障动员机制等应急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有利于提高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有利于实现以全面资源论为背景和以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应急状态下的敏捷响应。应急资源结构是指在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所使用的应急资源的内部联系和一定秩序。应急资源结构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应急资源结构的完整性:用系统论观点的来看,应急资源体系是复杂的组合体。为满足应急救援的资源保障度,应急资源结构应尽可能全面以描述足够的应急资源。

        ●区别与联系特性:应急资源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按照一定的内部区别与联系以及一定的秩序组成的,这些内部联系和秩序作为子体系和资源要素,构成应急资源体系结构。

        ●分类分级特性:应急主体对应急资源体系中不同子体系、不同要素的需求不同(包括需求的数量、时间等方面),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层级的结构化特点。

        (2)应急资源的特征属性及其含义

        特征属性是使该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特征性质,是区分不同应急资源的标志,是衡量资源相似与否的依据。资源可拥有多个特征属性。从上述可知,应急资源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因此各种特征属性表面上看似凌乱分散的,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各个属性都是有机联系的,应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应急资源的建模。从资源中抽取特征来分析,首先要遵循其层次性、相关性的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由总到分的顺序来逐层提取特征。鉴于应急资源的复杂多样性,自动选择属性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引入规范资源的概念。具体方案就是定义应急资源时,事先定义好该类资源的全部的属性集合s,集合s的增删改操作对于一般用户是透明的,这样用户生成的新资源的属性集合永远是规范资源,大大减轻了应急资源的建模工作,为进一步形成应急资源库奠定了基础。

        (3)结构化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资源建模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方针,将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资源对象分为六大基类: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对这些基本资源还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细化和分解。每一基类资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属性,同时又有所属的子类,有些特征属性又有子特征属性,这样逐层细化,就构成了完整的应急资源空间。例如物资保障的抽象模型由基本属性、救援保障能力属性、状态属性以及调用属性组成。其中基本属性主要包括物资的名称、类别以及地理位置等,以此类推形成完整的应急资源结构化模型。

        三、结论与展望

        应急资源是实施应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实施救援的关键。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实践表明,明确应急资源结构及资源的特征属性是尽可能全面满足应急资源需求、提高应急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构建应急资源结构化模型,将不同类型的应急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妥善保存起来,进一步实现应急资源的采集、更新、管理、共享,可对各种应急资源的数量、存储位置及管理主体等进行查询和检索,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决策者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建议,使应急决策者减少主观上的错误判断,从而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决策绩效,进而有效减少非常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外,对于应急资源方面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论基层公务员应对群体性事件应具备的素质
  • 下一篇:论公共危机教育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