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包括火灾事故在内的各类突发共公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据统计,近来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社会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万人,经济损失达*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如何打破政府特别是省政府、军队、企业间的壁垒,在最短时间内调集辖区及周边区域各类救援力量,对救援资源合理调剂,形成合力,提高抢险救援处置效率,减少灾害事故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应急救援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市建立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探索实践为例,针对当前我国当前应急救援机制现状,对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当前我国应急救援体制的现状 1.1 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 灾害事故的高发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年*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月至*月,国务院印发了四大类*件专项应急预案,*件部门预案,省、市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年4月,国务院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各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年*月,中央军委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主要任务,明确指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应当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标志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军地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 1.2 我国应急救援力量构成 应急救援力量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施应急救援的主体,主要由公共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企业应急救援力量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组成。目前,我国公共应急救援力量主要有公安消防、特警、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主要有矿山、交通、民航、电力、供水、供气、交通、医疗救护、铁路、地震等十几种救援力量。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主要是各大中型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 1.3 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和领域,这些力量都是分散建设、分散管理,在指挥和协调上往往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很少进行必要的合成训练和演练。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存在导致了,一方面是应急救援时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贻误应急救援处置的时机;另一方面是资源重复投入和大量闲置,造成了在单个救援领域内,经费和人力资源短缺,应急救援科研滞后,技术装备和预警、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 2. *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 2.1 *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建立的背景 *年*月21日,*某热电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一容积为**M3的柴油罐爆炸起火,罐内残存的*吨柴油发生猛烈燃烧。消防支队在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了城区*个中队和*、*、*、*消防中队共*余辆消防车、*余名消防官兵,集中全支队力量进行处置,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后来在市政府和省消防总队协调下,先后调集了*石油勘探局消防支队、*输油处、*军区*集团军陆航七团和*市消防支队等*周边灭火救援力量,很快将大火扑灭。“*•*”火灾事故暴露了灭火救援力量薄弱,器材装备落后,单兵处置重大灾害事故的问题。“*•*”火灾后,*市*市长批示:要加大对消防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抓紧建立完善由周边市、部队、油区消防单位组成的消防抢险联动机制,提高应急抢险灭灾能力,确保*安全。根据*市长的批示精神,*市公安局分管消防工作的李勇副局长与支队党委一班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消防工作进行研究,一致认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消防工作发展的实际,在经济还不宽裕、消防力量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社会消防资源,能极大地缓解因力量不足带来的灭火救援压力,提高区域防范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依据国务院编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省人民政府编发的《*省特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市重特大火灾事故处置应急救援预案》,结合*周边区域的灭火救援资源,提出了从制度上建立*周边区域协作机制的构想。经多次到相关单位进行讨论协商,促成了*周边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年*月*日,*市人民政府邀请*军区*集团军陆航七团、*石油勘探局、*输油处等单位召开了首届区域协作联勤会议,通过了《*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及重特大灾害事故灭火救援协作章程》,签署了《*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及重特大灾害事故灭火救援协作协议》。 2.2 *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主要内容 根据*军区*集团军陆航七团、*消防支队、*石油勘探局消防支队、*输油处消防队等相关协作单位的消防资源实际,针对*周边区域特点,在广泛了解、探讨的基础上,协作各方的主要领导及专家通过协商,联合制定了《*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及重大灾害事故灭火救援协作章程》。《章程》规定,区域协作是按照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的宗旨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成立的协约式团体组织,优化整合人员装备资源,拓展消防救援范围和服务职能,发挥整体器材装备的联合作战优势,建立规范高效的灭火救援协作机制,实现*周边区域“灭大火、救大灾”的目标。 建立由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轮流担任联勤会议主席的协作区联勤会议制度,轮值时间从本届联勤会议开始至下届会议召开时止,轮值单位由成员单位轮流担任。各成员单位在本单位内部成立相应组织,确定一名主要领导分管,设一名联络员负责具体事务运作。联勤会议每年度举办一次,主要总结上年度协作工作运行情况,制定下年度协作工作规划,修改完善协作章程,编制总体预案和单体预案。灭火救援预案联合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以提高区域协作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行动指令由联勤会议主席下达,协作单位接到协作指令后,根据救援类别、属地单位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灾害规模派出精干充足的专业力量和性能优良的车辆装备进行增援。成立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应急救援专家组,定期开展业务交流、战例研讨与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协作单位灭火救援指挥能力。按照“就地补给为主,协作单位供应为辅”的原则,协作单位制定了联合作战后勤保障方案,明确了作战行动中所需通信工具、灭火剂、油料、饮食、救护的保障方式。统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联勤会议主席或授权发布。为表彰在联合作战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属地单位将按照当地实际呈报当地政府或公安机关予以奖励。 3. 对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思考 3.1 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意义 由于,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是实行政府主导下,各种救援力量相互独立存在的模式,缺少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调度指挥、协调作战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是对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必将对我国应急救援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我们认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与周边区域灭火救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在*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缓解现有装备不足的矛盾,做好*周边区域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