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监狱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1年08月15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从某个角度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史,人类的社会实践滋生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引领了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各有解释,据我们所知,关于文化的定义,可能不下二百多种。有的认为文化就是知识,就是科技,那把文化看死了,只见文不见化;有的认为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说说唱唱,蹦蹦跳跳,那把文化看偏了,只看形式不看本质;还有的认为文化就是受教育的程度,把文化与文化程度等同起来,而把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看窄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研究监狱文化不可不对文化的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要发挥监狱文化在监狱工作的作用不可不对文化本身的内在动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笔者拙见,文,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文明的状态,进化的程度,包括环境的状态、物质的状态以及人的精神状态。化,后缀在文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要转化,要渐进,要飞跃,使之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特指精神财富和精神文明,即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又指导着社会实践,在人类的发展进化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内在的作用。

        一、监狱文化是监狱工作的灵魂

        人类的进步,不仅有赖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赖于先进文化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一个野蛮与愚昧充斥的国度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更不用说社会和谐了。监狱文化属于法治文化范畴,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监狱稳定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监狱文化是指在监狱特定环境下,在监狱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打上监狱烙印,体现监狱特色,展示监狱功能,反映监狱执法特点的包括价值观念、法治理念、治监方略,管教艺术,行为手段在内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法的总和。监狱文化是监狱工作的灵魂,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来凝心聚力,调动监狱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甘情愿地为监狱工作忘我奋斗;它用一双无形的手去脱胎换骨,帮助罪犯重塑新生,心悦诚服地认罪服法,接受改造。

        监狱文化在监狱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奇作用。监狱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改造罪犯,教育改造的手段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刑罚的执行,监规的制约,我们姑且称之为强制力。这种强制力是法律赋予的,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强制力对于人的改造来说,只是外力的强加,通过惩罚使罪犯收敛行为,不敢做什么。但不敢做不等于不想做,他思想深处的问题并未解决,一旦有机可乘,他还会死灰复燃的。所以强制力对于罪犯改造来说只是治表,不是治里,只是慑于眼前恐惧而不敢为,不能保证恐惧压力解除后不会为,这种手段使用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是保证了教育改造的底数,而且其安全性、长久性也难以保证,“二进宫”,“三进宫”人数的增多或许可以作为我这个论点的佐证。另一种是在前种手段实施的同时辅之以文化教育,思想引导,我们不妨称之为感化力。感化力是深入罪犯心灵深处,感化罪犯全身,形成内在的动力,促使罪犯脱胎换骨,奔赴新生。这种感化力是在罪犯灵魂深处解决问题,对于罪犯改造来说是表里兼治,这种手段是开启囚子尘封心扉的神奇钥匙,唤醒罪犯人性良知的灵丹妙方,往往收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效果。刑罚执行是推动力,文化教育是牵引力,后推前引,不愁罪犯不走上人生正道。文化是一种精神武器,对于罪犯中残存的腐朽的思想,肮脏的意识,只有用精神的力量去摧毁;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起着神奇的作用,它散则成神,聚则显威,正向无形的人类劳动物化在有形的商品中形成价值一样,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力量,谁运用了它谁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对监狱文化的作用仍认识不足,监狱文化建设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有的人认为监狱文化可有可无,只要维持监管秩序基本稳定,不出安全事故就行了;有的人认为文化教育偏软乏力,嘴皮子比不上铁铐子;有的人认为文化建设费时耗力,文化活动不能挤了生产任务,还有的人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抄写在纸面上没有实际行动。凡此种种都是与形势的要求不合拍的,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监狱,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今天,不能不对此来一番深刻的反思。

        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爱情这个神圣的文明却被某些犯人变态成同性恋;孟浩然的美妙诗句被胡诌成“春眠不觉晓,处处性骚扰。夜来床铺声,姑娘变大嫂。”有人自称知道李白的夫人和女儿的名字,说是出自“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自白等等。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的事例,但对这些文盲加流氓的改造对象不下文化猛药是难以奏效的。多年监狱工作的实践告诫我们:监狱这块阵地,罪犯这个群体,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文化、不良文化必然泛滥。

        二、监狱文化的使命和功能

        监狱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依法办事,监狱民警依法治监,文明管理;罪犯认罪悔罪,积极改造。监狱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包括监狱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这种提高不是外力的强加,而是内在的自觉。这种自觉是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高尚的精神塑造,优秀的作品鼓舞实现的,是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苦口婆心的说教,丰富多彩的活动促成的。

        新时期赋予监狱文化新的使命,那就是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构建和谐监狱,为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和谐是文化命题中应有之义。和谐必须文化,文化为了和谐,大至国家,小至家庭无一例外。*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里就包括要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提高监狱全体人员包括监狱民警和罪犯的文明素质和和谐意识。从监狱民警来说,就是要按照十七大精神,按照和谐监狱建设的总体要求,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监狱的整体发展目标之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使全体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积极进取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监、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文明管教。为创建文明监狱、和谐监狱、平安监狱而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作为罪犯要主动感受文化,自觉接受教育,摒弃邪念恶习,告别野蛮愚昧,加速改造步伐,找回做人尊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为讲文明守法规的新人。

        监狱文化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展示自身的功能,发挥文化特有的潜力。

        (一)凝心聚力功能。通过文化特有的启迪与凝聚,使监狱全体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并由此焕发出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即使是罪犯他们也能从民警的实际行动中看到监狱的发展目标与他们自身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平安监狱、和谐改造正是他们所渴求的,促使他们从内心拥护党的改造政策,珍惜和谐,把握机遇,认罪悔罪,积极改造。文化起到了行为导向作用。

        (二)教育改造功能。教育改造是监狱文化的特色,没有改造就无需监狱,不发挥教育改造功能,就失去了监狱文化存在的意义。改造当然首先是对罪犯的改造。文化的改造不同于刑罚执行、违规处罚等外力的强加,而是通过思想教育、文明感化达到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的目的。灌输也好,疏导也好,教育也好,文体活动也好,都是一种文化的渗透,精神的感化,这种渗透和感化逐步唤起了罪犯的良知,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引发了灵魂深处的革命,无形的文化产生了有形的突变,使罪犯成了讲文明守法规的公民。这种变化是从罪犯内心自发生成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一旦变化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另外还有一种不同性质的改造,文化改造了我们的思维、改造了我们环境、改造了我们条件,把监狱的一切都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中,按照文化的要求去反思我们的过去,构建我们的未来。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素质修养,提升了我们的文化品味,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视界,激发了我们的进取精神。即使是企业生产,也需要文化的支撑,有文化的企业及没文化的企业其经济效益是大相径庭的。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得好:“人管人糊弄人;制度管人累死人;只有文化才能管住人”。这话虽然过于直白,但却能给我们新的启迪。

        (三)愉悦陶冶功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吸取营养,接受教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文字,矫健的动作,曲折的情节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向某种境界,产生某种追求;能使人们向善向好,摒恶弃旧;能使人们振奋精神,忘却苦恼,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四)疏导沟通功能。在监狱工作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困惑。领导与下属之间,民警与民警之间,民警与罪犯之间,罪犯与罪犯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分歧和摩擦,或公开或地下,或明显或隐蔽,处理这些问题往往是行政手段力所难及的。而文化手段则可有效解决。文化的触角可以渗透各个角落,文化的力量可以感化各个层面。一首好歌可以绽开一张笑脸,一句格言可以给人一个信念,一篇文章可能使人茅塞顿开,一番检讨可能使人感激涕零。文化提高了人们的修养,淡化了人际分歧,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想到一起,干到一处,即使产生了矛盾也能够自解自消。文化是调解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此外还可举出一些,如弹压抑制功能、鼓舞激励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相辅相成、合力并进,共同导引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维护了监狱的稳定与和谐。

        三、监狱文化建设的思路

        笔者从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多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文化工作的艰辛。我认为在新形势下,监狱文化建设的思路应该是:高举一个旗帜,做到“四个结合”,抓好“五项建设”,调活“六个机制”。

        按照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监狱和谐发展和平安稳定。按照“夯实基础、全面发展、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监狱文化建设。

        做到四个结合:创新观念与继承传统相合,把握共性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营造氛围与务实求效相结合,领导推动与群众自觉参与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文化建设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滋生,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监狱文化总是打上监狱烙印,为监狱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监狱文化建设要突出监狱特色,逐步形成监狱的主流文化,并用这种主流文化去荡涤不良文化的污泥浊水,真正起到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改造罪犯,净化环境的作用。

        抓好五项建设:建设一个党委主导、部门合作、监区共建、民警职工以至服刑人员参与的文化体系;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配套、机关、监区、分监区、社区“四点一面”的文化网络;建设一个热心文化、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创建一批具有铜都文化和*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构建一个专职结合、全员参与,活动正常,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格局。文化建设重在活动,贵在创新,有活动就有载体,有创新就有特色。

        调活六个机制。机制本义是指机器内部各部件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制动,这里泛指一个工作系统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作用。文化是一部大机器,一个大系统,文化系统各部分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与支持。调活用足文化机制可从六个方面入手。1.决策机制。制定一套目标明确、高瞻远瞩的文化建设总体方案。要整体部署,分步实施,长计划短安排,步步落实,环环相扣,有数、有路、有招、有效。2.载体机制。建立一系列高效实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把无形的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活动,或报纸、或电视、或书画、或文体活动,做到文化有载体,活动有场所,建设有经费,办事有人气。载体重在实用,不能滥竽充数,活动贵在效果,不能流于形式。3.环境机制。培育一个人心向文、环境育人的浓厚的文化氛围。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环境文明,设施文明,执法文明。真正把监狱办成一所学校,促使罪犯把刑期当成学期,把服刑当成学习。4.制度机制。建立一套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制度。用行政制度的形式来规范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行为,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并给予相应的纪律保证。5.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公平合理、注重实效的文化评估条例。对文化活动的效果要进行量化细化,合理评估,既要看有没有活动,又要看效果如何。这种评估应有监狱领导、机关科室、监区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主操,并要有罪犯参评的群众基础。6.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奖优罚劣、争先创优的奖惩激励制度。文化建设优秀的应给予奖励,低劣的要给予惩罚,是民警职工应与职级升降奖励挂钩,是罪犯要与计分奖罚联系,在监狱全体人员中营造一种以文化工作为荣,为文化建设争功的浓厚的工作氛围。

        文化工作道路艰辛,文化建设功不可没,文化工作靠大家齐心协力,文化建设靠大家添砖加瓦,监狱全体人员都应该心系文化,力行文化,为监狱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监狱、平安监狱作出积极的贡献。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监狱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 下一篇:关于提高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能力的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