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实现信息化建设突破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1年10月22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公安部“*会议”拉开了公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序幕。*省厅党委提出实现“半年务见成效、一年赶超江苏、力争全国领先”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科学决策、立足创新、加力推进,突破发展,形成“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精”的工作态势,重点在工作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发展,打造出具有公安工作发展方向、全国工作独亮特点、公安建设显著成果的新型公安信息化体系工程。

        对此,就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希望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谈一谈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发展的一次革命,是增强警务工作效能的有力举措,是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新兴信息警务工作,发展中难免有不当之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和提高,以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借鉴中要优化信息警务。其一,不求最多,但求最优。当前,全省公安机关正以江苏信息化建设工作为蓝本,以推进“两大平台”建设为龙头,全力开展信息采集、网上办案、信息研判等电子警务工作。为此,省厅采取一系列推进举措。部分公安机关的基层单位为了排序名次前移,不顾客观工作实际,投机取巧,闭门造车,只求录机信息数量,不重建设质量,冷淡“主项模块”建设,热衷“简易菜单”充填。“服务实战”类信息少,“服务群众”类信息多;“实地采集”类信息少,“信手捏造”类信息多,无用信息、垃圾信息蜂拥而上。有的所与所间竟互换常住人口表,充填寄住人口的录机数量。这种劳民伤财,自欺欺人的做法,必将导致信息不准、数据负荷过大、机器运转缓慢等诸多弊端,有碍工作的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切实夯实信息警务工作的基础。其二,不求最大,但求最精。要不断改进警综平台软件功能建设,优化信息结构。切不可“以繁为优”“以多为好”,把“警务箱”筑成“垃圾筐”。重点在管控对象特别是“管人”的信息收录和执法办案上加强建设,该合并的“菜单”要合并,该简化的“项目”要简化,该改进的“功能”要改进,使民警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消除或减少意义不大的信息收录和录入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工作中要注意统筹兼顾。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于稳定社会、保一方平安来说,它还不是万能手段,工作中需要打、防、管、建齐头并进。当前全省公安机关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项建设。工作中,部分公安机关把眼光只叮在信息化建设上,极端化工作倾向尤为突出,只顾“平台”建设,不求治安效果,以此工作的考核排名论“英雄”。这一指挥导向使基层单位、基层全体民警加班加点、日夜兼程,基本上把全部精力投在“平台”的信息录入上。民警们身心疲惫,根本无暇兼顾做好安全防范、破案打击等重点工作,导致其它重点工作的急剧弱化。应做到总体工作的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既要突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又要给基层做好其它重点工作的发展空间。

        三是建设中要放眼外延拓宽。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公安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可以说目前的信息化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水平上,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效果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日趋复杂治安形势的发展需要,离治本之举还相差甚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广大民警的聪明智慧,开辟信息化建设新领域,努力打造更多的信息化“专利品牌”“创新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断丰富拓展信息化建设的外延,凸现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二、讲一讲公安工作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要打造出*信息化建工作的强劲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斗争,必须认真审视、找准和解决困扰公安工作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设公安信息化产业链,以警务机制的信息化实现警务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防范水平亟待加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刑事犯罪高发期。以非法手段摄取财物的犯罪指数不断盘生,“两抢一盗”案件居高不下。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的刑事发案中,“两抢一盗”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70%以上,而入室犯罪案件则占“两抢一盗”案件的九成,已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之一。虽然防范水平在逐年提高,但与当前犯罪凸现出的流窜性、智能性、多元性等犯罪特征还不适应,人防不实,很大层面形同虚设;物防不坚,难以抵御智能犯罪;技防不全,覆盖面尤为狭窄,呈现出防不胜防的态势,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防范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是破案手段亟需提高。近年来公安机关的破案手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破案率相当低下,破案类型的质量比较差。犯罪嫌疑人身份清晰类案件破的多,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类案件破的少;本地人作案破的多,流窜犯罪案件破的少。追逃工作也不尽如人意,数量可观,但质量欠佳。当年逃犯抓的多,历年逃犯抓的少;一般逃犯抓的多,重大逃犯抓的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侦查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上停留在走访群众、摸底排队这种“老皇历”层面,警务机制与复杂治安实际很不适应,成为长期困扰侦查工作的严峻问题之一。如何从“人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实现公安侦查手段根本性的飞跃,应该成为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努力的方向。

        三、说一说信息化建设应该着力突破的亮点工作

        信息化建设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机遇稍纵既失,责任重于泰山。如何去改革创新,去开拓进取,去建功立业,这是每位民警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应该思考、应该探索、应该实践的重大课题。对新时期信息化工作,从战略高度看,构建起“全警抓建设,重点抓科技,突出抓项目,工作抓典型”的工作格局至关重要。从战术角度讲,着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加力度,在技防监控上下功夫,在计算机软件上作文章,在惠及民生效果上求突破,进一步开拓公安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做大“一张网”,大力构筑视频监控网络。一要取得政府大力支持。构筑视频监控网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公安机关自身能力很难做大这张大网,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要争取把视频监控工程建设纳入政府工程,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融入地方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二要建立完善防控体系。以城市、小城镇为重点区域,以居民区、公共场所、交通主干线、重点单位等为探头监控点,逐步建立全方位、高密度的视频监控系统,形成以县(市)区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派出所为终端的二级监控防控体系。同时建立县(市)区局、派出所两级处置案件或事件的处警突击队伍,对预警信息,快速反应,快速出击,强占治安防控工作的“制高点”,形成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三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可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经营谁安装、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政府投入管街面、开发商管小区、居民户管楼寓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争取对新建的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等,从规划图纸到建筑,将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必装工程项目,架设探头,铺设管线,更好地与指挥中心、派出所的监控系统联网对接,避免日后安装费工、费时、费钱的后置现象,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超前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是做精“一个件”,竭力研发使用比对软件。其一,从提升侦查工作手段上求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先进典型引领,步人后尘,就难以屹立于工作先进之林。要实现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从量变到质变、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性转变,彻底扭转打不胜打的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发展,以新的信息化手段去解决多年来困扰公安工作破案手段低下、破案率不高的问题,实现破案方式由“人海粗放型”向“信息技术型”的转变,尽快填补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空白点。其二,从寻求研发安装比对软件上求突破。一要充分认识研发安装比对软件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我们已径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侦查资料,如各种监控录像拍摄的犯罪嫌疑人图像资料,用数码相机拍摄来的外来人口影像资料以及无名尸体身份资料等多种影像图片信息,却很难快速从这些资料信息中去发现犯罪嫌疑人、逃犯和死者的身份线索,去锁定侦查范围。如何突破这个难关?“人脸识别”计算机比对软件可以破解这个难题。把智能人物识别技术应用于图片检索中,用收集到的影像信息与常住人口影像照片、上网逃犯照片进行检索比对,从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发现逃犯,进而破案,收到“不出辖区门,便知嫌疑人”的高效。必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破案率、解放警力资源、节省破案成本。这是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二要充分认识研发安装比对软件的可行性。寻求专门技术人才研发或借鉴使用已研发成功的“人脸识别”比对软件。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苏光大教授主持研制的“人脸识别系统”,经过实践,已成功破获“京城第一投毒案”“*女婴被偷案”“清华笔记本盗窃案”等多起大要案,警方都是事后通过该系统对“电子眼”拍摄的低分辨率图像进行识别,在极短时间内破案。目前该系统已通过有关部门专家鉴定。*麦科纬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也拥有“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该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是,从“电子眼”拍到多组嫌疑人面部图像,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制作出分辨率较高的图像,再与数据库中的图像比对进行识别,确定犯罪嫌疑人。经过测试,系统识别出错率在百万分之六左右,识别速度是每秒260万人左右。在一秒钟内,一个县(市)的全部人口都逃不过系统的“眼睛”。该系统还可进行“无线”人脸识别,即可应用手机拍摄人脸图像,通过无线传输,发送到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识别,并把识别结果发回手机,有助于移动办案,在现场就可及时甄别犯罪嫌疑人。对数码相机拍摄的清晰图片,与数据库中的图片比对来确定被拍摄人的身份更是简单、快捷、准确。三要充分认识研发安装比对软件的紧迫性。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谁抢占了信息先机,谁就拥有了工作主动权,谁就创造出辉煌,谁就改写了发展历史。要不失时机地研发推广安装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快上新台阶。只要我们强力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共场所、外来人口流通聚集场所和易发案部位等,全方位安装上“电子眼”,这张天罗地网就会疏而不漏。只要能及时收集到外来人口的影像信息,无论逃犯如何改名换姓、改头换面,都会在短时内检索甄别出逃犯,再狡猾的逃犯也插翅难逃。高新科技产品的使用,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必将使公安工作从困境中走出飞跃。

        三是做强“一种机”,全力推进安装报警机器。一要广泛宣传,加以引导。要把推广安装家庭报警器工作,作为公安机关惠民工作的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通过多种渠道,向群众公开入室作案犯罪的严峻形势、作案手段、犯罪特点及典型案例等,扩大居民安装报警器的影响力,增强“要我安装为我要安装”的积极效果。二要选准产品,加以推广。目前市场上各式各样家庭报警器层出不穷,质量、效果、价格等差异很大,需要我们搞好市场调研或研发,推荐出质优价廉、效果灵敏、群众易于接受的报警机种,并建立安装、使用和维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安装报警器的信誉度。三要警民互动,加以防控。要大力拓展公安防控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建立公安机关监控服务台与居民报警器联网的监控报警体系,当好群众的守护神。同时,要组建派出所、居民委(村)、居民组(屯)和居民户的多层次预警突击队伍,切实提高预警处置效果,发挥出人机结合的防控体系作用。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思考(二)
  • 下一篇:深化基层公安派出所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