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力下沉”与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思考
公安部提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建设要一抓三年,三基工程能否取得实效,警力下沉是关键。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抓基层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公安整体工作的重心下移,只有确保警力下沉,才能提高基层队伍的战斗力。因此,新时期如何有效推动警力下沉,着力解决这一长期制约公安工作的机制性、体制性问题,是摆在公安决策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公安机关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譬如精简机关、下沉警力、夯实基础的措施,但警力仍然处于“下沉—上浮—再下沉—再上浮”循环往复的“怪圈”之中,笔者从一个普通政工干部的角度,就如何解决警力下沉的相关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当前“警力难沉”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机关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待遇、晋升机会普遍优于基层,致使不少基层民警“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调入机关。二是大队机关化,一些民警不愿意到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的派出所工作,抱着进不了机关,也要想办法找理由到一个环境条件好的地方,这也是造成警力难沉的重要原因。三是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基层派出所艰苦岗位对民警特别是青年人没有吸引力,民警工作之余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不能及时放松、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二、当前“警力难沉”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分局基层所队的深入调研,笔者认为,基层民警长期处在公安工作第一线,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风险高,且交通、住房、文化生活等条件相对较差,工作量与待遇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艰辛的付出与回报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少数民警心理失衡,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直接影响了一线实战单位的战斗力。虽然公安机关每年都在提高基层所队民警的待遇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民警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民警的待遇日益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的现状仍未完全缓解,基层所队艰苦岗位警力不足的状态,仍然是制约公安基础工作发展的“瓶颈”。作为政工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基层基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为基层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基层民警最现实、最敏感、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抓好工作落实,从政策、制度、待遇、经费、装备等各方面,切实向基层一线倾斜,把实现和维护基层民警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搭建让民警安心扎根基层的平台,确保更多民警通过平台建功立业。 三、推动“警力下沉”的五项举措 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必须推动“警力下沉”,保证足够数量的基层一线警力,这是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推动警力下沉,必须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实现公安工作的重心下移,不断增强基层一线的战斗实力。 一、明确指标,健全警力下沉的考核机制。一是确定机关与基层的警力指标。规定分局总警力中,机关警力占**%,基层一线警力占**%,日常浮动不得超过*%。目前,*分局已按上级有关界定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落实警力配置。二是确定派出所警力指标,按照公安部关于公安派出所警力应占本局总警力**%的规定,科学配置分局*所的警力。三是确定侦察部门警力指标,结合分局实际,确保侦察部门(包括刑侦、治安、国保、经侦、禁毒)警力占总警力比例不低于**%。 二、严格管理,健全警力下沉的运行机制。*分局通过建立健全警力调配使用机制,加强对基层一线警力运行的管理控制。一是坚持分局党委统一研究制度。新增警力由政工部门制定分配方案,分局党委集体研究审定,确保警力流向基层一线。近三年来,分局新增警力***%安排到基层一线单位,重点保障基层派出所和刑侦部门用警的需求。二是实行主要领导审核把关制度。日常警力的临时调动或借用,必须报经分局主要领导审批,未经主要领导审核、局党委研究,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动用基层警力。建立“谁借用,谁补充”的规定及“先补充后调动”的规定,严格控制警力借用、调动。三是严格机关警力管理制度。机关民警必须具备三项素质:具备在基层工作两年以上的经验,熟悉基层情况,了解民警需求;具备良好的岗位业务技能,能写会说,善于组织协调,会做群众工作;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淡薄名利。 三、倾斜政策,健全警力下沉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大基层设施建设力度。*分局加大投入,筹资近百万元,对*个派出所、*个业务大队的办公(办案)场所,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重点完善了派出所“五小工程”、“四项设施”和“外观统一”,有效改善基层一线民警工作环境。二是加大装备改善力度。每个基层派出所大所工作警车不少于*辆,小所警车不少于*辆,人手一套*大件(包括防刺背心、催泪器、对讲机、伸缩警棍、手铐、手电筒、急救包、防割手套、),投入***余万元建设规范的刑侦大队技术室,被公安部评为“二级示范技术室”。三是加大执法维权力度。针对基层民警执法热点、难点问题,印发法制业务教材,释惑解疑;举办培训班,重点辅导;建立刑侦、社区警务、禁毒等执法工作月例会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执法素质提高。去年以来,全局共查处侵害民警合法权益案件**起,其中逮捕违法犯罪人员*人,进行行政处罚*人,要求赔礼道歉等其他处理**人,有效维护了基层民警的合法权益及执法权威。四是加大勤务保障力度。今年以来,分局机关先后**余次出动***余人次警力,参与全局性的大型统一行动,有力支持了基层一线的勤务工作;同时,在重要节假日、保卫活动中还组织机关民警巡逻、保卫,仅去年国庆期间,分局机关及有关大队就出动***余人次警力,参与路街面的巡逻防控,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单位负担。 四、加强教育,健全警力下沉的育人机制。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整顿。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队伍集中教育整顿等活动,在基层一线单位中,开展专题思想教育整顿活动,组织民警学教育文件、看警示案例、查思想根源、谈危害后果、定改进措施;组织所队领导进民警家门走访,找重点对象谈话,帮解决困难问题。二是加强“战训合一”训练。采取分局“大集中”和所队“小集中”的方式,围绕勤务实战要求,对分局民警进行集中强化训练,重点开警务技能与战术、计算机操作、基本法律法规、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能力等基本功训练,提高民警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加大岗位应用培训力度。通过在基层所队推行“日早会”、“月例会”宣讲执法案例的岗位培训制度,引导民警增强处事应变能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五、正确引导,健全警力下沉的激励机制。一是从政治待遇上引导。加大基层一线民警报功奖励指标,规定年度评优评先、报功奖励,基层一线民警比例应占全局**%以上;通过开展月评“警星”、年度评“能手”,两年评“标兵”活动,大力表彰新典型;同时,在入党、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基层民警,一些基层民警,特别是军转干部和年纪较大的民警,认为年纪大了,在公安机关已经没有发展的前途,“混日子”的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分局的最大特色是:出台了“提拔不论年限”的政策,只要肯吃苦,会干事,能干好,就有提拔重用的机会.****年底分局实施的竞争上岗中,根据综合考评排名结果和日常工作表现,提拔任用了**名民警担任所、队、室正副职,特别是泰山路派出所提拔的“大龄”军转干部陈伟、何迪军(年龄都在**岁以上),就是肯想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典型,真正体现了“有为才有位”。这些从基层干出来领导,具有扎实的群众基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们的事例告诉民警,在*分局没有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二是从经济利益上引导。坚持基层一线与机关民警的岗位津贴拉开档次,做到基层比一线高。派出所民警每月岗位津贴比机关民警多***元;分局取消平均发放高温费的做法,将高温集中补助给基层一线民警;建立分局警卫保卫专项行动补贴基金,对加班加点参加各项警卫保卫行动的基层一线民警,给予适当的超时工作补助;建立打击刑事犯罪专项奖励基金,对抓获路面“两抢”嫌疑人的民警,给予****—****元的奖励金;对破命案的有功人员,奖励****-*****元;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民警,设立综合考评特别奖,人均***元,定期考评,拉开档次,加强激励。三是从福利措施上引导。建立基层一线民警生日“三个一”祝贺制度(一张贺卡,一束鲜花,一份蛋糕)和退休民警“五个一”慰问制度(一场茶话会,一张集体照,一束光荣花,一份纪念品,一餐答谢饭);每年定期为基层一线民警体检一次,建立民警“健康档案”,开办民警身体、心理健康讲座,并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协调了*家省级医院、*家市级医院,开辟了民警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对因公负伤民警,及时救治、慰问、抚恤。两年来,分局已为民警申请各类抚恤补助**万元;坚持每年对基层一线困难民警、伤残及退休民警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并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