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交警管理 >> 安全天地 >> 浏览公安
  • 县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原因及预防对策浅议

    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类机动车走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低速汽车、三轮汽车和摩托车迅猛增长,农村交通运输业得到了空前繁荣,这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又给我们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与目前有限道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日益增长的交通流与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安全重视不够的矛盾表现突出。特别是在山区表现更加突出,山区道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群众文化素质偏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损失。为此,笔者对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易发的成因、特点及预防对策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商榷。

        一、山区道路交通的特点

        *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介于东经***°*′—***°*′、北纬**°**′—**°**′之间,地处渭河上游,东接*县,南临*县、*县,西连*县,北靠*、*县,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海拔****—***米之间,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古代“丝绸之路”繁华要道,公元***年建县,****年改称宁远,****年(民国*年)改为*县,距今已有****年的建县历史,现辖*镇*乡,***个行政村,*个居委会,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平方公里,占**.**%,总种**.**万亩,其中山**.**万亩,占**.**%,总人口**.**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数年的**.*%,属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有国道*条**.**km,省道*条**.***km,县道*条***.***km,乡道*条**.***km,汽车专用道*条**.***km,道路总长***.**km;全县共有机动车辆****台,其中汽车****辆,“五小”车辆****辆,驾驶员****名,其中汽车驾驶员****名,“五小”车辆驾驶员****名。山区道路的主要特点:一是山区地方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文化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山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边缘交界地带山区出门见山,上路是山,对于有点现代文明气息的柏油马路只是感到“好走”,但是对如何走好路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二是山区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急弯、坡陡、路窄,受地形土质诸因素限制,山区道路只能是依山而修,由于道路质次、养护跟不上,遇有暴风骤雨,滚石塌方时常发生,行车走路受阻;三是山区车辆车况差,山区车辆“三多”即农用车多、摩托车多、“破”车多,为图方便省钱,群众赶集进城往往是人货混装,全然不顾安全风险,加之平时不注意车辆维修与保养,带“病”运行,疲劳驾驶、超载运行,极易导致翻车等事故的发生。

        二、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特点

        1、气候条件因素影响较突出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和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根据笔者多年来处理的交通事故案例来综合评判,山区道路交通事故从发生的时段上看,秋季和冬季雨雪等恶劣气象条件和多冰的山区道路及急弯陡坡路段极易发生事故,当然从主观上讲,超速、超载、酒后驾驶、客货混装及措施不当是诱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山区道路交通事故后果惨重

        山区道路多倚山傍崖,所造成的事故大多是坠落翻车事故,不发生事故则罢,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是群死群伤的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年**月*日会宁县新添乡道口村驾驶员白小明驾驶甘D•*****号大货车(载**.*吨淀粉,核载*吨)自会宁县驶往*县,当日**时许,该车由北向南行至县道X***线(*—直沟梁)*km+***m处弯坡路段时,车辆驶离路面左侧翻坠于路东侧*米深的边坡下撞至路东石崖上,致白小明及驾驶室内乘坐的刘某和张某当场死亡,形成车毁人亡的特大交通事故。

        3、山区道路上的机械事故多

        同平直道路的交通事故相比,山区道路上的机械事故较多,特别是以制动和转向系原因诱发的事故居多。其中由于转向节脱落、转向臂断裂,制动气(油)管断裂,制动气压、油压不足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严重。****年*月*日,*县杨河乡杨河村卢某无证驾驶自有的无牌兰驼牌农用车搭乘**人在一乡村便道上翻车坠落于**米深的河床,致*人死亡,*人不同程度受伤。经查,系车辆年久失修,制动系出现故障所致。

        4、山区道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特定的山区道路,决定了车辆一定的行驶速度和载质量,但由于坡度上车辆下滑力的影响,以及转变半径小、道路状况不熟悉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超速和侵占对方车道。因此,超载、超速、侵占对方路面是山区道路上易发事故的重要原因。

        5、抢救比较困难

        山区道路的交通事故,往往是翻车事故,由于沟深坡陡,坠落的车辆难以起吊,而且往往事发地点离医院较远,救援抢救工作很难短时间内进行,必将延误伤者的快速救治,使交通事故伤亡程度扩大,导致交通事故后果加剧。

        三、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成因

        每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内在必然原因,是人、车、路三者矛盾的最终表现。具体地讲,是在特定的道路条件下,由于车辆正常状态的破坏和驾驶人操作上的失误或驾驶行为的失调,产生了失控点而诱发交通事故,山区道路特定的条件,决定了事故易发的客观因素。

        6、山区道路的影响

        在道路上通行的人或车辆,称之为人流或车流,人流和车流称为交通流,车辆由于在坡陡弯急的山区道路上行驶中受下滑力作用影响速度下降,这就使车辆相会机会增多,进而导致交织点和冲突点增多,由于车速减缓,车辆类型、功率的差异,必然引起频繁的超车,如果超车视距不足、驾驶人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道路条件的突然变化(如坑凹、塌陷、结冰、设计不合理等)以及机械失灵等原因,也易使车辆后滑造成追尾或翻车事故。

        7、驾驶人对安全的影响

        在交通事故中,人的过失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其中,驾驶人的失误引起的事故尤为明显,驾驶人判断力、个性、态度、素养对行车安全都有一定影响,年轻驾驶人由于敢于冒险,争强好胜,再加上驾龄较短,驾驶技术差,初生牛犊不怕虎,开车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占据上风,多危险的路敢闯,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事故。

        8、山区道路车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车辆的性能差,车辆爬坡时易发生溜车事故;二是车辆经营者受经济意识冲击,多拉快跑,车辆长时间运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不够,使各部件出现磨损,甚至断裂现象,使车辆带“病”上路,很容易发生机械事故。

        四、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

        交通安全管理的宗旨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做为公安交管部门,就是要本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山区交通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9、改善山区道路的基础条件

        要想改善山区道路的恶劣条件,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治理。首先要改善道路的线型,保证正常交通所必须的良好的线与弯,不要用切线连结,以消除突然的曲线变化,防止车辆由于离心力作用而发生侧滑或翻车,为应付突变情况的处理,应建立路旁缓冲设施(如缓冲避险带等),强化路肩,拓宽路面,防止车辆侧翻或驶下道路。由于风吹雨冲,有的道路出现了反高,这给转弯增加了离心力,要组织人力加大养护力度。同时,山区道路等级低、标志残缺不全,所有这些都要在工作中加以改善,以确保行车安全。笔者呼吁政府和职能部门可否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为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政策形势出发,在解决农村道路建设时就将所需的费用纳入工程预算,按照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提出的“四长”责任制要求,划段分片有偿承包给村组管理和维护,形成“交通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态势。

        10、加强对驾驶人的培训考核

        驾驶员的培训考核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是治本的长远目标。在操作驾驶中,驾驶技术可分为操作顺序、方法的“硬性”技术和适应交通和道路环境的“软性”本领。做为山区驾驶人,都要有适应山区道路的软技术。而从驾驶人的驾驶心理分析和交通事故统计可知,新的驾驶人对山区道路驾驶不太适应,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而常常表现为惊慌失措,所以应加强对驾驶人的实用技术和心理的训练,使驾驶人懂得山区道路驾驶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山区道路驾驶技术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公安交管部门须加强日常管理和教育,使其潜移默化地养成安全驾驶、文明行车的良好习惯,杜绝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11、建立严格的巡逻检查制度

        一是落实**小时巡逻检查制度。重点检查车辆的制动、转向等重要部件,可进行实地检车,防止车辆的超载、载偏、重心过高等违法行为,防止车辆混装。交警在查车中要做到由静变动,静动结合,以动为主,采取不定时、不定位的巡逻检查,使驾驶人摸不清规律,提高警惕。在财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增加路面安全设施,如加固弯道外侧护墙、急弯路面设中心线,陡坡险路事故易发区设“自查站”和栽设警告标志等;二是在恶劣气候下,交警联勤联动,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越是在视线、路面不好的时候,越是驾驶人需要交警的时候,特别是遇有雨雪等恶劣天气,驾驶人驾车抛锚或发生意外,经常束手无策进退不得,这时交通管理部门和路政部门要主动出击,为驾驶人排忧解难,尽可能地为驾驶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如温馨提示、义务送水、安装防滑链、警车开道引路等。对坡道、弯多的危险路段铲沙铺路,保证行车安全。

        12、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

        针对山区道路参与者中农民占的比例较大、事故伤亡农民最多的特点,要把宣传重点放在农村。要以城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以公路为主线向四边辐射,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交通法规知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使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农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到和法律意识。对个体驾驶人,应组织在一起建立安联组,定期学习,保证行车安全,以减少山区道路事故的发生,要着力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要让广大群众了解如何上路安全驾驶等交通安全常识,在群众对交通法的知晓程度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交通安全“五进”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一是做好摩托车销售店和修理店主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的危害性和重要意义,协助进行安全宣传,使宣传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二是以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为载体,结合“五进”宣传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充分发挥乡镇交通安全员的作用,针对群众居住分散,人员难集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利用集体活动和民俗节日及群众聚集的时机,采取组装宣传车、制作展版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活动中,使农民群众认识到驾驶无牌无证车辆是违法的。通过多种途径让群众了解、掌握相关法规、法律。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四长”责任制的落实,通过进村入户的大力宣传,让广大群众的“要我挂牌”意识向“我要挂牌”转变。进一步加快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强化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协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新机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农村偏远地区无牌无证“五小”车辆较多的情况,交警部门要打破“单打一”格局,要与派出所、村委会协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深入农户家中,方便群众办理挂牌办证服务。同时不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合理配置警力,在地点、路段、时间上合理安排,加大路面巡查力度。

        13、转变对县乡道路交通管理的理念,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警力和装备的问题,目前交警部门的管理重点放在国、省道和城市道路上,上述道路交通密度高、交通流量大、交通元素复杂,列为管理重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县乡道路的交通安全形势在提醒我们:抓住国省道和市区道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县乡道路的管理。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胆转变对县乡道路的交通管理模式较为合理。一是改变以往重干线轻支线的勤务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体系就是重干线轻支线,因而使县乡道路的管理至今处于半失控的状态。由于县乡道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其通车里程将会越来越长,我们的管理职能、管理力度也应该随之“延伸”,我们的管理理念应该适应农村道路的发展,要象管理干线公路那样管理县乡道路,在目前的警力和装备条件下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建立交警警务站、村组交通安全联治组、分段有偿承包及与当地公安派出所联合协助等有效方法来尽力维护农村支线道路的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积极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二是改变以往重罚没轻管理的管理理念。干线公路上行驶的大都是外籍车辆,对其交通违法行为处罚的实施快捷方便,而县乡道路上通行的大都是本地车辆,查处他们的交通违法行为费时费力费口舌,因而,大部分民警不愿到县乡道路上实施管理,要克服消极厌战情绪,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三是改变重动态轻静态的管理模式。对农村道路上的占道堆物、打场晒粮现象缺少应有的管理,即使是管了也力度不大,甚至一些地方对此推诿扯皮,将管理责任推给其他部门或村组。殊不知,很多事故就是由于静态交通违法行为所引发的。因此,我们在日常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动静结合,全面出击,才能取得新进展,才能缩小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的空间,将各类交通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起到预防之实效;四是建议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增加客运运力,以冲击农村“黑车非驾”、货车载客市场。鼓励和支持各县乡道路通行客运车辆,以解决客运运力不足的突出矛盾。只有合理安排客运运力,利用客运车来冲击农村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的客源,同时加大违法载客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乡镇交通安全管理机制的作用,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从根本上取缔违法载客营运,才能有效遏制和消除这一重大交通安全隐患。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消火栓系统和消防泵的探讨
  • 下一篇:县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