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村村通道路”工程建设,使农村的村道公路已遍及整个乡村,农村的汽车、摩托车数量猛增,随之而来的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新时期基层交警大队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下面本人就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浅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道路隐患突出。以*交警大队辖区为例,全县大多数县乡道、村道路,由于施工设计等先天不足,因陋就简,建设质量差,普遍存在路窄、弯急、坡陡、曲折、起伏大、路形复杂等问题,直接影响交通安全;有的路段由于长期使用受损,因为资金问题,长期未进行修复,成为隐患路段;许多危险路段,防护栏、防护墩、防撞墙、隔离带、交通标志标线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都还未安装,道路隐患极其严重。 (二)严重交通违法突出。农村短途客运超员、摩托车超员、无牌无证现象突出,交警查、处两难。农村短途客运大多是从乡村到场镇的短途运输,几乎都是*、*座的面包车,有的车主觉得路途短,为了经济效益,常常把车厢塞满为止,经常超员,这类车本身空间就小,再加之大多数搭乘者要么带点粮食、要么带点背篓,所以常常发现个别车辆把后门打开在跑。还有一些所谓的“摩的”,其驾驶人只图效益,不顾安全,常常一车载乘三、四人,在颠簸的道路上骑得飞快。在当今通讯发达的时代,交警检查,驾驶员们很快就会知道,再加之驾驶员和搭乘者的安全意识淡薄,当在处理违法行为时,经常遇到农村的老大爷、老太婆拉我们的手,抱我们的腿,要求我们“行行好”、“放一马”等等,实在令交通管理工作查处查、处两难。 (三)办牌办证业务收费较高。近年来随着公安交警部门“五进”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群众办牌办证的意识增强,但由于国家政策方面的*费较多,许多群众是想办却因为手续较多、费用较高而放弃办证,比如:农民朋友买一辆****元左右的摩托车,要入户就得花上近千元,在农村道路上,很多村民抱着“交警警力少,不可能天天到农村道路检查”的侥幸心理,心想交警查我就不骑,交警不查我又拿出来骑。 (四)警力严重不足。*大队现有**人(其中民警**人、协警**人),管辖*镇*乡,辖区常驻人口约近**万人,通车总里程达****余公里,其中县乡村道****余公里,机动车约*万余辆,驾驶人*.*余名,由于警力少、任务重,使得辖区许多地方交通管理的空间、时间、对象、措施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盲区。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是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道路交通安全作为关系保民生和保稳定的重大课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随着《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向《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变迁而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职责任务就要求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中队要紧紧依靠辖区党委政府充分调动辖区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同时也可弥补我们警力上的不足。 二是加强对重点单位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加以管控。基层交警中队要加强对农村短途客运企业、学校校车的交通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只有责任明确了,义务落实了,交通安全工作的制度、措施、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杜绝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交通协管员的作用,弥补警力上的不足。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当前情况下,要弥补警力不足,加强基础管理,必须通过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协管员、信息员、联络员制度,调动和发挥好群防群治的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交通安全社会综合治理。 四是大力推行便民政策,将交警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大力推行交警大队的车管业务下乡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摩托车驾驶证、摩托车上户及摩托车年审等业务,减少群众因办牌办证所花的时间和经费,真正体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五是简化办事程序,适当降低*费,提高群众办牌办证的积极性。近年来交警部门大力推行车管业务下乡工作,让基层中队直接受理农村群众的摩托车驾驶证、摩托车上户及摩托车年审等业务,然而相关部门未能及时更上,导致群众办牌办证还是不得不往返县城和中队之间。比如:购置*、车辆检测都必须到县城缴纳。另外在购置*方面,国家一方面可以考虑加在摩托车的销售环节,让群众一次性交完费用;另一方面适当降低*费标准,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