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论公安机关校园安全管理之对策

    时间:2012年01月1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学校是一个国家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如果校园安全没有保障,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校园安全形势相对严峻。

        一、我国校园安全现状

        近几年有关校园的中毒事件、踩踏事件、暴力事件、交通安全事件屡见报端,而且每年的安全数字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等**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约有*.*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名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有约一个班的学生死亡,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数据。

        与上述数据相对应的是公众对校园安全现状十分担忧。由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组委在*、*、广东、陕西等**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公共场所占**.**%,自然环境占**.*%,家里占*.*%。

        由上可见,校园安全问题已是一个引起社会民众高度关注的,关乎社会政治稳定的大问题。

        二、目前公安机关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控模式。目前校园安全管理依赖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而这些部门不能承担防范行凶,保护学生的重任。随着校园安全事件频发,民众越来越强烈地期望公安机关能切实维护好校园安全,各级政府也将校园安全管理的重担落在公安机关身上。但是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进行群防群治,单靠公安机关自身努力,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恶性案件难于做到事前预警防范。近年,各级公安机关对校园治安整治的力度逐年加大,但却收效甚微。很多校内及学校周边发生的恶性案件都具有很大的突发性,犯罪行为的实施仅在一念之间,公安机关并不能获得多少前期预兆信息,采取事前预警防范措施十分困难。

        (三)安全防范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重视校内和学校附近的安全防范,而对中小学学生上、放学途中的安全防范相对忽视;城市学校的安全措施落实较好,农村地区学校的安全措施因财力所限大多没有落实到位。

        (四)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目前采取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是在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但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如何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社会各职能部门协作联动,防范有效、管控得当的长期运行管理模式,还有待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

        四、公安机关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公安机关要着眼于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立足社会政治稳定大局,结合工作实际,从完善联动工作机制、依托保障建设、强化基础工作三方面入手,将短期措施与长期措施相结合,治标与治本齐抓,建立校内与校外共管的综合管控网络,努力从源头上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一)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作参与,单靠公安机关一已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公安机关应积极配合政府设立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对所有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建立规范的沟通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管理、指导的职能作用,协调城管、工商、文化、教育、市容、城管、卫生等职能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推动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其次,在政府设立专门校园安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依托各级教育机构,在各个学校设立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校内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学校安全管理职责。最后,公安机关自身也要形成多警种联动机制,统筹安排、科学整合社区民警、治安民警、巡逻民警、交警、特警等各种力量。实践中可考虑以责任区为单位,建立责任区警长负责制。由责任区警长负责协调管理责任区内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警种,在责任区范围内形成多警种联动机制,以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保障建设。

        1、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设立校园安全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2、法律保障。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尝试建立《校园安全管理法》,从管理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分工、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处置措施、技术支持、责任追究等各个层面做出具体规定,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有效开展。建议《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加校园应急管理的章节,加强校园应急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3、装备保障。在财政资金支持下,确保每个学校都能配备一定数量、质量的安保装备。一是配备自卫喷雾剂、防割手套、防暴钢叉等简易实用防护器材,做好应急防护准备。二是落实视频监控、联网报警等科技安防装备。督促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加紧报警系统、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工程建设,实现与属地派出所、***报警服务台的联网对接。通过上述装备的有效配置,保证公安机关能快速反应,在发生校园安全事件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4、人力保障。建设专业保安队伍,配齐配强专职保卫干部、值周教师、保安员等校园内部保卫力量。一是培养可靠的校园保安员,为他们配备防暴头盔、防刺背心等必要装备参与校园看护工作。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整合群防群治力量,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校园周边巡逻防控工作。形成内外联动、专群结合的防控网络。

        (三)从社会管理的多个层面入手,做深做细校园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社会成因不除,校园安全事件就有其滋生的土壤,公安机关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将达不到良好效果。

        5、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疏导化解工作。公安机关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建立矛盾纠纷协同调解工作机制,让所有担负职责的部门都共同参与矛盾纠纷的解决,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效率,防止矛盾纠纷演变成恶性案件。例如,当出现工人工资被拖欠,要求政府出面解决的情况,公安机关就可以启动矛盾纠纷协同调解工作机制,联动政府清欠办公室、劳动保障局等相应负责部门进行协同调解,提高解决效率,消除工人怨气,避免劳资双方矛盾激化。

        6、建立情报信息责任制度,做好事前预警防范工作。建立以社区(村)治保会、派出所为基础的基层情报信息网,加大情报信息奖励力度,对信息提供者实行一事一奖,调动工作积极性,广辟情报信息来源,抓早、抓苗头,做好校园安全事件的事前预警防范工作。

        7、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整治。一是加强对学校周边重点区域的整治。公安机关积极会同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执法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儿童医疗机构、青少年儿童集中活动场所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力度,坚决取缔校园周边违规开设的歌舞、电游、网吧等场所,落实各部门的日常检查管控措施,净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二是在建立责任区警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可考虑由责任区警长组织警力加大对学校周边的巡逻密度,加大对“两抢”、敲诈勒索、拎包扒窃等侵财案件打击力度,挤压校园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空间,严防校园周边发生杀人、绑架、伤害等严重暴力案件。

        8、加强校内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落实校内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对校内各项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排查消除。公安机关可结合自身职能,配合党委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所有学校逐一进行安全检查,对校舍、食堂、水源、厕所等易发事故地点的隐患进行排查,并消除。对暂时不能消除的安全隐患,要采取针对预防措施。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其次,扎实抓好校园日常管理工作。围绕校园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访客制度、校车管理等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工作对策,细化各项安防措施,认真抓好校园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9、抓好学生上、放学路途的安全防护工作。一是在学生上、放学时段时将巡逻范围由校园周边区域扩展至居民区的沿途范围。二是在路边店铺设立学生报警***联络处,确保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进到店里寻求庇护并拨打报警电话。

        10、加强对有现实危害的重点人的管控工作。深入开展对个人极端行为倾向、重点精神病人、严重不满人员、刑释解教等各类可能危及校园安全重点人的调查摸底和风险评估,强化对扬言铤而走险人员和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切实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隐患。

        11、建立高危人群信息数据库。公安机关立足长期工作开展需要,有必要抓好高危人群的防控工作。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在公安体系内实现共亨,达到对高危人群的动态管控。首先,依托已建成的情报信息平台,对刑释人员、吸毒人员、劣迹前科人员、仇视社会人员等高危人群的人际关系、社交圈、车辆信息等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录入。其次,加强与社会其他部门的沟通,多渠道的采集高危人员的交通、金融、通讯等各种有用社会信息,实现社会信息的整合利用。最后,各级公安机关负责对各自辖区的高危人群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维护。通过这个高危人群数据库实现全国公安机关对高危人群的协同动态管理,有效掌握高危人群的活动情况,防止这部分人对社会和校园安全构成实际危害。

        通过综合应用上述各项措施,建立起公安机关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模式,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牢固掌握工作主动权,达到“安全防范好、应对处置早、社会损失少”的目的。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公安机关执纪办案职能的初浅思考(四)
  • 下一篇:论公安指挥中心的社会作用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