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用网络问政建设和谐警民关系
网络是当今反映社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国务院总理*在今年数次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对于网民有关国计民生的各种问题一一作答。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络问政是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运用网络在线互动交流,沟通民意、汇聚民智、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一项网络调查更显示,超过七成的网友认同网络问政,认为这是各级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并对网络问政推动民主政治充满期待。那么,作为国家机器的公安机关,如何利用网络问政这个重要渠道来开展当前轰轰烈烈的警民关系和谐化建设,这是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人民警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项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方就用网络问政建设和谐警民关系谈点拙见。
一、网络问政对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意义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网络问政就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对公安机关来说,网络问政切实拉近了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对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网络问题,现实解决。公安机关的所有警察必须要做到“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要采取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问题转入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经常性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问事于公安,问计于人民。在网络问政过程中,公安机关要注重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绿色通道”,推进群众“问事于公安”与公安“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加强网络舆情民意研判,查找工作差距。特别是查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务必要坚决查处责任人,做到“网上问事”,“网下问人”。 (三)拓展空间,延伸服务。网络问政能使公安机关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民众的感受和认同、尊重民众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打破传统意义上公安行政管辖的时空界限,把信息公开和行政行为的触角延展到所有需要公安机关服务的群众身边,借此来拓展空间,延伸服务,提升效率。 二、用网络问政建设和谐警民关系要做好四个“问”字 一问民间疾苦。民警要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现在,有的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很困难,老百姓在生活中有很多难事,有许多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这个封建社会的“州县吏”因为关心民间疾苦,受到后人的敬仰。比起那个时代,我们关心民众疾苦渠道更多、更快。公安机关要善于运用“网络问政”,对待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诉求,要认真解决,让他们也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积极融入社会和谐关系之中。 二问百姓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利用网络这一快捷的工具,拓宽了公安机关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2008年以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都积极采取网络问政这种不见面的方式来采集民意,最典型的就是公安部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从各省厅到区县级公安机关,都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置了局长信箱、网上信访、咨询投诉、意见建议等公众参与栏目,群众可以通过这些栏目自由地向公安机关表达自己的民意,公安机关可以在第一时间受理群众举报,为群众解答各类问题,这样就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 三问群众智慧。通过网络问政的形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纳计于民则为公安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民意资源和民间智囊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十三亿人的头脑智慧,是个巨大容量的智库,而很大一部分国人智慧都散落在民间。各级公安机关要善于调动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向公安机关建言献计,然后把这些智慧收集起来,用来指导公安工作。 四问阳光警务。用网络问政支撑警务公开、信息公开、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公开的“阳光警务”,将警务信息“晒”出来,扩大网上查询、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将所有规范性文件、警务公开目录进行上网公布,特别是各类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应当公开的事项全面进行网上公开,打造透明公安机关,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寻租”行为,加强公安机关诚信体系建设。目前从公安部到各区县公安机关的网站上都设置警务信息公开专栏,将各级领导的分工、联系方式和各部门的业务分工向社会公开,方便群众对公安工作进行监督。 三、用网络问政建设和谐警民关系要突出三个“民”字 首先,要维民权。在网络问政中,面对网民在网络论坛上发出的声音、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地去倾听、真诚地去解决。要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做到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我们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群众反映什么治安问题最突出,我们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不然的话,人民群众就会对“网络问政”失去信心。有的领导干部在回复网民反映的问题时,采取“已阅”这种既不表明态度、又不解决问题的回复方式,透出了“官腔”和“衙门气”,令人生厌。 其次,要化民怨。网络问政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更多、更快地倾听群众的真实呼声,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了解群众对我们的意见和要求,从群众对我们的队伍建设、执法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环节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定要查清楚,给群众一个交待,做到不欠法律帐、不欠感情帐,不欠金钱帐。 第三,要畅民意。网络问政成为新潮,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畅民意。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年)》指出,在对中国*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集中调查后发现,半数以上网站不及格。去年,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的网民认为政府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因此,公安机关要使网络问政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形式,要使网民乐于网络问政,必须形成一套诸如在线交流机制、信息收集机制、信息处理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完整的“网络问政”制度、机制,畅通“网络问政”渠道,使之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周到服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