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当前县域治安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2年02月05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县域县级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做好“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县级是基础和关键。维护好全省各县域社会治安稳定,对我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当说,当前全省社会治安总体是稳定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也将日趋复杂,尤其在县域基层,一些典型治安问题还十分突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认真研究当前的县域典型治安问题,分析原因、找准对策,对公安机关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做到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具有一定的先行指导意义。

        一、当前县域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

        (一)大型群体纠纷及苗头成为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县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但一些大型群体治安案件仍对维稳工作造成较大压力。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大量社会治安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极易引发大型群体性纠纷(事件),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一是各种利益纠纷造成矛盾尖锐对立。近年来,一些群众因山林土地、水利矿产资源,以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切身利益问题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聚集起来阻挠工程建设、阻断交通,甚至集体上访、闹访党政机关,要求解决问题。一旦被别有用心者煽风点火,很容易失控、演变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年“*.**”*瓮安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事件,也充分说明了底层民怨不容忽视。****年,有外地客商投资*.*亿元在*县*镇下坊拦河修建水电站,当地两个村群众因坝址施工变更造成水淹区面积扩大,以及滩涂地补偿标准低、补偿金未及时到位等原因,多次阻挠施工。*县公安局及时派出工作组,配合县乡村干部多次进行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将一起尖锐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二是因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引发大型纠纷或群体治安案件。近年来各地均存在一种怪现象,无论是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意外事故,还是医院正常诊治救治,只要死人了,一些家属即借机要求赔偿,如不满足便组织闹丧,往往因此引发大型纠纷或治安事件。这种“逢死必闹”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年*月**日,*县某乡村民刘某在乡卫生院治疗时死亡。其亲属认为院方负有诊治不当责任,次日上午对卫生院乱打乱砸,当地派出所一时无法制止,直至县局增派警力将两名挑头者强行带离才控制局面。事后两人被刑事拘留,该医患纠纷也经协商予以了解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和问题,在于当事群众认为通过闹一闹扩大影响,给政府及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可以促使事情得到更快解决、经济赔偿更有利。

        (二)刑事案件持续高位运行。

        当前,社会经济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加之其他滋生犯罪的各种诱因,造成当前刑事犯罪高发,团伙犯罪、侵财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亦呈上升趋势。从*县来看,****—****年刑事立案数分别为***起、***起、***起,呈逐年大幅上升态势。其中有两个现象尤为突出,已成为当前县域治安的典型问题。

        一是侵财性案件频发侵害群众财产利益。随着近年来人、财、物大流动,“两抢一盗”犯罪、流窜犯罪频频发生,网络诈骗、信用卡诈骗等诈骗手段更是防不胜防,并有团伙化、专业化、智能化趋势,严重侵害了群众的财产利益,也给侦查破案工作造成更大压力。据统计,****—****年,*县发生的盗窃案件分别达***起、***起、***起,诈骗案件分别为**起、**起、**起,均呈明显增长态势。几年来,侵财性案件总量不断攀升,大到涉案价值**余万元的“白日闯”系列入室盗窃案,小到案值数千元的偷鸡、盗狗案,对社会稳定态势和群众财产利益的危害不断加剧。

        二是涉黑涉恶涉霸犯罪影响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黑恶势力重新抬头,涉恶、涉霸案件不时发生,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年,*县公安局打掉该县首个涉黑团伙,查明该团伙垄断县城及周边废纸购销业务,并开设地下赌场,****年*月该团伙*名成员被依法惩处,广大群众拍手叫好。****年*、*月间,*县城砂石市场价格畸形上涨,建筑商和部分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县公安局根据举报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成功打掉*个非法采砂、垄断经营团伙,使砂石价格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年以来,该局共打掉恶势力团伙*个、涉霸团伙**个,有效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

        (三)“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

        “黄、赌、毒”作为历史沉淀物,根基深厚。改革开放后因种种原因重新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一些歌舞厅、夜总会、按摩店、社区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为逐利而藏污纳垢,成为“黄、赌、毒”违法犯罪的窝点和温床。更有甚者,开设地下赌场聚众赌博、放高利贷,吸食贩卖毒品,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黄、赌、毒”丑恶现象,不仅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而且极易引发其他恶性刑事犯罪。****年*月*日下午,*县某支行临时司机张某利用工作之便,持刀抢劫公款**.*万元后驾车逃跑。*县公安局迅速出击,*小时左右就将其抓获、追回劫款。后查明,张某自年初开始即因赌博借高利贷,欠下“火坑钱”**多万元,最终将罪恶之手伸向公款。赌博之害,由此可见一斑。

        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一直以来都是公安机关整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县公安局采取鼓励群众举报、开展专项整治与日常严查相结合等举措,对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吸贩毒品等违法犯罪重拳出击。****年-****年,全局共查处赌博案件***起、打掉赌博团伙**个,破获吸、贩毒案件***起,缴获毒品***.*克,并查处了一批卖淫嫖娼案件,销毁了大批赌博机。今年*月**日,*县公安局据举报在乡村野外抓获一聚众赌博团伙,参赌人员输赢达数万元,为首聚赌和放高利贷者均被刑拘。从战果上看,应当说近年来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还是经常有群众通过信访件、通过领导信箱和公安微博等渠道反映此类问题,要求公安机关切实加大打击力度。由此可见,“黄、赌、毒”问题仍是当前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深恶痛绝的典型治安问题。

        (四)迷信活动和宗族势力影响农村社会治安。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众因自由思潮、腐朽思想等的侵蚀,思想意识迷茫,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淡化,各种宗教、封建迷信活动也随之在县域基层日趋活跃起来。近年来,农村地区群众自筹资金建寺庙、道观、教堂十分普遍,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积极参与或默许支持。农村地区人死后请和尚、道士念经唱道超度、做七等颇为盛行。一些散居道士、神汉巫婆及算命测字、算卦打醮的,也是积极宣扬迷信、骗人钱财,污染社会环境。邪教活动近年来也屡有发现,主要有“被立王”、“旷野窄门教”、“实际神”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此外,迷信活动与旅游开发、土地权属之争交织在一起,也极易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如*县太平山佑圣宫始建于宋朝,地处与湖北交界的*县一侧,近年来由于香火旺盛、旅游资源丰富,湖北邻县与*县争太平山权属,争佑圣宫管理权,引发诸多矛盾纠纷,牵扯了大量警力。

        宗族势力活动近年来也以各种形式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在当前的农村,修宗谱、建祠堂、过年同族各村轮流接“太公”(雕像),清明时节族人浩浩荡荡集体祭祖等不文明之风,也是逐年不断盛行。****年*月**日上午,湖北阳新县龙港镇张姓村民**人,扛着彩旗、带着*名道士,到*县官莲乡祭祖,租乘渔船过柘林湖(现庐山西海)时沉没,造成**人死亡。这是一起典型的因迷信活动造成的惨剧。清明时节因祭祖、争祖坟山等引发的纠纷,近年来也愈来愈多,给基层公安机关造成较大工作压力。此外,当前抬尸闹丧现象的背后,也大多存在宗族势力的影响,处置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大型纠纷械斗。

        二、问题背后的主客观原因浅析

        县域社会治安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诸多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调研,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笔者认为,种种典型治安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利益均衡机制不完善。这些年来,各地在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市场经济还往往伴生其它的弊病,如贫富分化会导致部分人产生相对剥夺感;因失业、欠薪会导致一些普通劳动者利益受损;因个别官员腐败会导致党和政府威信受损。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利益均衡机制还不尽科学完善,一些群众面对追求高质量生活与低收入之间的现实落差,会出现心理极度失衡。而浮躁心态、仇富心理、痛恨贪腐心理,更是广泛存在于当前诸多群众心中,受某一偶然事情影响极易造成情绪失控,进而诱发各类社会矛盾,带来许多违法犯罪问题。

        二是群众道德和法制教育相对滞后。群众思想阵地如果没有伟大的理想信念、科学的发展观所引领,就会被腐朽落后的思潮所侵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封建思想就会趁机滋生蔓延。这些年来,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收效甚微。由此造成部分人群道德价值观念出现滑坡和扭曲,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片面追求高收入和物质享受。个别私欲极度膨胀者,甚至为了一已私利而不顾道德诚信、不顾社会公德约束、不顾法律规定,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也是近年来食品安全、制假贩假及各种经济犯罪、“两抢一盗”侵财犯罪、“黄、赌、毒”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

        三是个别地方基层综治力量薄弱。无论是社会矛盾纠纷,还是社会治安问题,均大量存在于基层,多数违法犯罪分子活动于基层,由此可见基层综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艰巨。而当前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基层,综治力量薄弱、组织涣散,大量基础工作开展不力、抓得不实。有的基层干部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合理诉求不及时解决,导致群众上访不断。有的基层治保组织、群防群治网络不健全,安全防范工作不落实,导致当地各类违法犯罪居高不下。有的基层帮教组织、调解组织不健全,工作不力,造成刑释解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增多,许多民事纠纷得不到及时调处,甚至引发民转刑案件。

        四是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仍不完善。近年来,各类刑事犯罪尤其是侵财性案件一直高企不下。究其原因,固然在于当前存在滋生犯罪的种种社会诱因,在于一些群众防范意识不足、尤其是互防意识差。但社会治安防控力量薄弱,防范措施难以认真落实,高科技防控设施投入不足,也让犯罪分子有了更多可趁之机。有的地方对治安防控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口管理工作滞后,出租房屋、工地工棚等管理存在较多漏洞,影响了防控犯罪成效。一些基层社区和村庄集镇,由于经费短缺、号召力不强,治保组织成了“墙上的组织、纸上的兵”,群防群治力量也是逐步萎缩、缺失,难以真正构筑起治安防控之网。此外,一些小区、企业既无巡逻、门卫等人防力量,又无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等物防、技防措施,防控力量和防范措施明显不足。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

        五是基层公安自身存在诸多不适应。首先,表现在一些民警的宗旨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与执法为民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一些民警仅仅将执法为民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对待群众态度冷淡,执法执勤方式简单,说话办事盛气凌人,利益驱动、执法不规范行为也依然存在,由此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群众工作传统优势渐渐丧失。其次,表现在基层公安工作职能日益泛化,警力不足的困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日常工作中诸如钥匙丢失等琐事求助,占用了大量警力资源。配合政府征地拆迁,协助城管部门“联合执法”等非警务活动,同样浪费了十分有限的警力,而且往往得冲在前面和一线,直接与群众发生冲突。第三,基层装备落后、保障不足,与工作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客观存在。办案经费、追逃经费短缺,导致一些案件难以跨地区开展侦查,一些逃犯难以及时缉拿归案。技防监控手段仍较欠缺,信息化应用装备比较落后,碰撞比对、网上作战等现代侦查技术难以有效开展。

        三、解决当前一些典型治安问题的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头绪繁多,因此必须针对当前县域典型治安问题,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积极应对和解决。笔者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依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纠纷。

        当前,影响县域社会稳定的问题,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首先要求基层各级党政领导要努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在出台一些重大决策和举措前,要充分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效应。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路子、新办法。要正确使用警力,不能动用的坚决不动。做群众工作不能采取强制办法,更不能用专政手段来对待群众。其次,对基层公安机关来讲,要通过深入开展好“大走访”活动,及时掌握群众中可能影响稳定的苗头性问题,积极协助有关责任部门进行疏导化解;对群体性上访、静坐等行为,要依靠党政领导,分清性质、把握政策法律界限,切实维护好秩序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安抚工作,控制住事态;对闹访、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乃至打砸抢烧等严重事态,不管起因是否合理都要旗帜鲜明地及时制止,依法果断处置。

        (二)切实加大严打整治斗争力度,增强群众安全感。

        当前,各类刑事犯罪高位运行,侵财性案件频发,有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仅靠几次专项行动或集中打击,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将严打方针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专项斗争“突击战”、重点整治“攻坚战”和打防控“阵地战”等多种形式,对各类刑事犯罪重拳出击。要把做强做精公安主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不断完善打黑除恶、流窜案件窜并机制,网上追逃、网上作战协同机制,对涉黑、涉恶、涉霸犯罪做到露头就打,对各类刑事犯罪重拳出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要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对“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要快侦快破,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并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追赃挽损。此外,还要立足于关注和保障民生,正确处理破大案与破小案、追逃与追赃的关系,增强打击犯罪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效果。只有将各类违法犯罪彻底打下去了,群众安全感才会提升。

        (三)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范管控效能。

        打得好,不如防得牢。只有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起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防控网络,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有效促进平安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为此,一要切实加强“天网”工程建设。通过加大视频监控设备投入,完善视频监控技战术和联动处警机制,并积极整合社会技防监控资源,发挥好监控设施在防范和打击犯罪中的作用。二要大力加强治安查报站建设。通过高标准建设智能治安卡点,加强卡点警力配置,提升自动监控识别和民警堵卡查缉技战术水平,增强震慑打击力,有效扎紧县域治安防控口袋。三要抓好群防群治工作。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加强技防的同时,还要坚持专群结合的工作方针,深挖人防潜力。积极指导和帮助各机关单位、工矿企业内部、社区楼院和村庄农户开展自我防范;积极拓展保安服务市场、发展专业保安力量;不断完善以巡警为主体,群防群治共同参与的网格化巡逻机制,逐步构筑起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有效遏制流窜犯罪和侵财犯罪高发态势。

        (四)依靠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维护好县域社会治安稳定,仅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是十分困难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一是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六五”普法教育为契机,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为载体,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道德风范和精神文明教育,摒弃腐朽落后思想,增强法制、道德意识,不断淳正社会风气。二是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针对个别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管理不力的现状,及时进行整顿、充实、调整,加强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基层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基层组织成为确保一方稳定的坚强堡垒。三是要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解释清楚,取得群众理解,切不可搪塞敷衍,小事拖大、矛盾激化。

        (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不断夯实公安工作基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不动摇,紧密团结和依靠群众,是新形势下做好公安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动力源泉。当前,笔者认为应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执法为民不动摇,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强民警的法制教育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作风养成教育。针对执法过程中和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整治,大力进行整改,确保民警严格规范执法,公正廉洁执法。同时,要通过大力推行“阳光执法”,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提高执法公信力。二是坚持民意导向不动摇,切实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载体,进一步做好专群众结合这篇大文章。要不断创优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服务中增进警民感情,密切警民关系,提升满意度。要主动回应社会热点和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有效开展好专项整治,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三是坚持与时俱进不动摇,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行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不断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大力创新人口管理机制,改进“社会人”管理,切实管好实有人口、管住流动人口、管牢出租房屋。积极探索公共安全监管新机制,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控、危爆物品安全监管和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努力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要大力改革基层警务机制,最大限度地屯警街面、投向农村,切实提高治安管控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从公安工作角度谈本地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 下一篇:论公安机关大学习大讨论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