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几点认识和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向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方向快速发展。****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年要“放宽中小城市的城镇户籍限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中小城市落户”积极稳定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是我国当前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国策。而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制的的户籍制度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户籍工作实际,谈一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春风拂民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快,人口的流动性越加频繁,流动密度越强,但以常住人口为主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时代,这种滞后的户籍制度导致大量人口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过亿农民工在沿海新兴工业区打工,数以千万计的白领以外来人口的身份生活于大城市,同样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在异地从事工商业。这三类人口对所在城市贡献了大量*收,但却难以全部享受理应得到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另一方面,这些外来人口也多在其常住地政府的正常管理范围之外。从公民平等与政府有效管理两个角度看,现行户籍制度都应改革。****年底,*总理提出户籍改革已是蓄势待发,****年**月**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话会议上提出要解决流动人口服务问题,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水平。中央高层密集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社会各界也在拭目以待,这是继****年*月*日起开始除消****多年农业*后的又一划时代的里程碑,“春天的故事”正在**亿人民心中广泛讴歌。 二、热点和难点同在 现在国际社会正在对经济社会进行升级改造,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我国正在跨越发展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主要是以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为典型特征,我国的城市化率当前是**%,**亿多人口,其中农民*亿多,当前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有专家认为到****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当前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率是个热点问题,城市化也是缩小贫富差距,合理进行分配的根本途径。当前的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改革,也不仅仅是形式的改革,这是一个系统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革。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土地、财*体制等制度都需要渐进式改革,也是对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进行配套改革。首先着手的是就业、居住、就医、就学问题。对于“就业、居住、就医、就学”改革而言。就业的问题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而我国现实每提升*%个城市化率,GDP要增加*%,解决****万的就业岗位,每人按**平方米住房面积算,要盖*.*亿平方米的住房。还有就业的教育培训和再就业的教育培训问题。难点问题异常突出。在以人为本自由迁徙情况下,就医、就学问题也是难点不少,就医能否一卡通,就学能否“去户籍化”,虽然现在许多中小城市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子女上学问题,但是“高招”时又有户籍限制等等。所以说当前的户籍改革是热点和难点同在,在乐观的同时还要考虑深层次的问题。 三、改革要三个有利于 现在十几个省市实行了户籍改革,效果却似乎不尽如人意。没能很好地解决原来的城市户口居民和农村户口居民的平等问题。*省郑州市在****年宣布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取消现行“农业户口”、“暂住户口”、“小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二元户口性质,实行“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允许外地人员以“投亲靠友”等方式办理户口时,从而导致大量人口涌入,人口的迅速增加致使城市交通拥挤,教育资源急剧紧张,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数量增加,城市治安压力加大等等。最终被迫喊停。中国户籍制度背后承载了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接受教育、转业安置等等社会利益,作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名个部门共同配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户籍改革要有三个有利于。第一个有利于以人为本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第二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发展,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第三个有利于国民人口素质的提升。首先,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步获得“市民待遇”。其次,要让留在农村务农、务工的农民也逐步享有与城市居民大致等同的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中央已经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当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因此而逐步缩小之后,城市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城市户口对中小地方居民的吸引力将随之降低。 四、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实现户籍改革的突破口 *省委书记*工在调研*公安工作时说:“以前周总理曾经说过: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过去是现在还是。”公安部门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力量。****年我国公安部进行了三大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就信息化建设而言,当前时期中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一定较高的水平。多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探索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把“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警务动态管理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去,做到六个一,即一登一销,一送一宣,一帮一解。就是对流动人口来了登记,走了注销,社工对于流动人口上门服务送温暖,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体现了亲情化、信息化、实战化的管理服务。但要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还要结合当前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把人(实有人口)、房(出租房屋、单位、场所等)、物(涉枪涉爆、管制刀具、易制毒化学药品等)三个基本元素进行细化研究,把人的基本信息与其在所处的区位祥址,地形地貌,方位标志,外观标示,工厂企(事)业单位、小区楼院、房屋楼层结构特征等要素,进行信息化,建立电子档案,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警务室建设为基础,建立社会动态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把流动人口区分为稳定型、跳跃型、重点型三种类型进行有侧重的服务管理,达到两个“覆盖”,即流动人口的登记率以住房“覆盖”和用工单位“覆盖”。只有把流动人口合理有序地管理服务好,才体现户籍改革的意义,不然户籍改革意义不大。 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利益分配如何更合理更公平的问题,就现在我国有*.*亿农民承担当代产业工作的职能,创造了中国**%的GDP,如何体现每一个国民的价值,让国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希望从户籍制度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期盼着又一个“春天故事”的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