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基层中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误区及措施
*总书记在接见公安保卫战线英模代表时指出:“公安保卫战线的同志要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公安消防部队作为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目前,“立警为公、执法为公”专题教育在全国消防部队已全面铺开,这是打牢官兵服务意识,促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之举。基层中队如何在众多教育之中将此项教育扎实开展、引向深入、抓出实效,这是每名基层政工干部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据笔者了解,各基层在抓“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和问题,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现就结合基层实际,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当前基层“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思想认识误区。经过笔者对部分中队官兵进行走访了解,发现有75%的人都存有下列三种思想偏差。首先,有的基层中队官兵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思想上存在偏差,认为此项教育前两年已经开展过了,今年再花时间已经没有必要了,再说基层各项教育较多,不如开展其它方面的教育;其次,有部分官兵存有“教育年年搞,今年又一样”的错误思想。他们认为基层每年都有不少的专题教育,但是每年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都差不多,如若中队干部对教育重视不够,那么,对教育就失去了兴趣;再次是部分官兵认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与基层中队联系不多,中队主要是执勤训练、灭火救援,平时与地方群众接触不多,涉及到执法更是谈不上,因此,认为开展此项教育主要是大队消防监督和上级领导的事,基层官兵只要开展好训练,将火灭好就行。 二是方法手段误区。在调查了解中,由于方法手段问题造成教育效果不佳的占80%以上。存在此类误区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部分基层政工干部缺乏教育的经验和知识。一谈到教育无非就是集中上课—照本宣科—布置作业固定模式,或者是按照上级经常所讲的“请进来、走出去”等,对于年年都搞的老套,官兵早已趋之若骛,教育缺乏新意;其次是部分中队既使有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但对官兵思想触动不大,常常是说得多、做得少、虚的多、实的少,造成“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结果是教育方法不贴切实际,落后于官兵的思想,未能触动官兵的思想根源,教育形式搞得再好,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是有的中队利用了好的教育方法,但仅限于“取个景、拍个照”,只图向上报个信息,使教育流于形式,失去了方法手段的“真正本原”。 三是教育措施误区。一方面部分基层领导认为教育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实质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标准来操作和掌握,因此,对抓教育没有实质的奖惩措施和长效机制,调动不了官兵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官兵认为教育是“一阵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也是这样,满足于教育时间过了、做好台帐、应付上级检查过了就行,因此,缺少开展教育的各项硬措施,开展教育也只是疲于应付,草草了事。 四是层次教育误区。首先是部分基层政工干部未能研究当前青年官兵的思想个性特点,在开展教育中常常是“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较多;其次是大多数官兵认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主要是上级、领导和干部的事,作为部属、下级和士兵可以不作的要求,结果是教育时层次不清,造成有的基层中队上课只是抄抄笔记,甚至个别单位根本就不开展教育。 五是落实难度误区。此类误区主要表现时间和人员两个方面,其一是部分官兵认为基层任务繁重,除了开展执勤岗位大练兵、基层基础建设之外,还有繁重的灭火救援及部队日常管理等工作,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教育没有时间保障,再则,开展各类教育活动需要时间,难免与其他工作发生“撞车”,于是是将教育摆在了一边;其二是基层中队人员少,任务多头,有时开展教育活动时,不是缺你就是少他,教育的全员性得不到保障,落实教育难度大,于是将教育任务放在次要位置。 如何消除上述几个误区,笔者认为要做到“对症下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思想、方法 、措施、层次、落实五个方面入手,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一、强化理论灌输,消除认识偏差问题。一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对官兵进行引导。讲清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让官兵了解当前消防部队在执法为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消除部分官兵认为基层中队没有必要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错误认识,让大家明白教育不仅仅是消防执法人员的事,在灭火救援、外出执勤、日常生活等工作中也会涉及到众多为民服务或影响警民关系的事发生,从而消除认识偏差,投入到正常的教育活动之中;二是要结合工作经常性开展随机教育。作为基层政工干部,要结合部队各阶段任务的特点,有重点地开展随机教育。主要是当官兵群众发生矛盾、在执勤过程中对群众有情绪或有伤害群众感情、影响警民关系时,要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从而做到平时教育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融合到日常工作之中;三是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一项教育是否开展得好,关键看组织者(干部)的模范作用。如果干部自身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认真组织教育和各项活动,不参加日常教育,那么教育肯定开展不好。因此,作为基层干部要摆正位置、亲身躬行、带头学习,从而带动全体官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拓展教育思路,解决针对性弱问题。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基层要结合中队所处的驻地环境和官兵的思想实际,改进以往传统僵硬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一是在做好集中讲授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重要载体,坚持落实“三个半小时”制度,使教育经常化;二是利用好社会大课堂。可以通过出去参观、请进来作报告等形式,让官兵切身感受到“立警为公、执法为公”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官兵的荣誉感,正视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促进教育的开展;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结合警营文化建设工作,将“立警为公、执法为公”教育的先进典型创作成文艺节目,让官兵自编自演,或布置好营区教育氛围,使大家在氛围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四是激发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基层中队要打破以往教育格局,树立“不讲空洞道理,只求教育效果”的观念,从调动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上动脑筋,如开展官兵平等交流,即打破你讲我听的方式,让战士轮流上台,官兵同台交流,上下同受教育;或典型人物访谈式、焦点问题辩论式、典型问题点评式等,特别是针对消防部队在执勤灭火等工作中发生与“立警为公、执法为公”教育相背离的现象,着重做好“一事一议”、“一问一答”等针对性教育,确保官兵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三、定位教育重点,区分层次错乱问题。在开展教育中,要结合当前青年官兵独生子女多、入伍前经商打工多、城镇兵多、高学历兵多等结构特点,结合中队官兵的家庭特点、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等,根据上级“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要求,打消部分官兵那种“教育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防火监督干部,与我没有多大关系”的片面思想,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重点,做到因人制宜、分层次施教。比如士兵教育重点是围绕基本观点展开,主要是引导士兵“为何要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怎样做、为什么等;士官教育内容应宽一些、深一些、广一些,主要是引导士官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保持“兵的本色、官兵的责任”;干部的教育内容应以突出抓好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对照教育排查内容,认真查找自身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增强树宗旨、讲奉献、顾大局的能力的责任心。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重点的交叉梯次教育,确保教育更贴切基层中队训练和工作实际。 四、建立教育机制,化解措施不当问题。一是要建立周教育日制度。按照每周计划内容精心组织教育和各项辅助活动,不能因为工作“撞车”而取消教育日或草草应付;二是健立健全教育奖惩和长效机制。主要是结合实际制定一套完备的教育长效制度,落实检查监督手段,并穿插一定的奖惩措施,让全体官兵懂得“参加教育如何、不参加又如何;教育得好如何、教育得不好又如何;教育中我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等,从而使‘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在一定的长效和奖惩机制中有序开展;三是做到常抓不懈。有了好的机制和措施,做为基层政工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树立“责任田”意识,不能搞“一阵风”、“打突击”,真正把教育创新、抓实、盘活,在不间断的工作中将教育抓到实处。 五、科学合理安排,落实教育统筹问题。针对基层任务重、人员少的实际,干部要开动脑筋,科学合理安排,做到教育时间、人员的效果的三落实。首先是合理调配好教育时间。应当结合不同时期的任务,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时间与岗位大练兵、基层基础建设、警营文化建设工作合理分配,如可将一周或一天时间进行分段,视情结合白天和晚上,晴天和雨季、室内和室外等,安排不同的工作,尽量避免“撞车”现象的发生,做到两不误、共促进;二是落实人员、时间“缺课”的措施。如若因特殊情况人员缺课或教育未开展,应及时组织“补课”,避免造成教育中的“死角”和“空白点”;三是统筹安排好教育的辅助活动。在日常工作中,有时想开展教育系列活动,往往会因人员、任务、资金等特殊情况而不能实现,因此,面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中的系列活动,基层要提前介入、及早准备、统筹安排,如要与驻地共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会,则要先准备计划、搜集资料、邀请人员等,防止因时间紧、任务多造成相互矛盾,使教育辅助活动起不到真正的效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