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涉警舆情危机化解的思考
涉警舆情危机,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可能严重影响警察队伍形象和行政执法环境的事件,如突发事件公众关注危机、公众谣传危机、媒体负面报道危机、网络舆论危机等等。新形势下,基层公安机关如何迅速有效应对处置涉警舆情危机成为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新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涉警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与处置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一、网络涉警舆情的现状
我国于*年引入互联网,目前全国有互联网计算机*亿台,网民*亿人,位居全球第一,有*万个网站、*亿个网页、*亿个博客,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有*亿个用户,电子邮箱10多亿个,QQ群有*多万个,活跃的有*万个。网络涉警舆情概括起来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传播成本低,社会影响大。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新闻、言论,只需一个账户名和密码,而没有其他更多的限制,纵使自己的言论打了“擦边球”,讲了“过头话”,受到法律追究的风险也很小。 (二)社会关注多,出现频率高。因为公安机关拥有相对广泛的行政执法管理权和刑事司法权,成为媒体挖掘新闻点的“富矿”,也成为网络新闻赖以生存的源泉。 (三)正面报道少,负面新闻多。在网络宣传中,为吸引眼球,满足受众猎奇心理,公安机关的负面消息、传言甚至谣言居多,人们开始漠视警察为民服务、打击犯罪的光辉形象,相反则热衷于捕捉公安机关的负面新闻,并以此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广为传播。 (四)支持信任少,质疑声音多,涉警舆情危机成为公安形象的拐点。一旦发生网络涉警舆情,网民通常“一边倒”,不问事情原委就对警察进行责备、辱骂,混淆是非。如*年7月发生的*闸北袭警事件,凶手杨佳蓄意行凶,致*名公安民警死亡,*人受伤,事后网民的评论中过半数人竟然表达的是对凶手的同情,而没有对逝去的生命表示惋惜。 (五)客观评价少,人云亦云多。,新闻媒体是把“双刃剑”,具有 公众性强、鼓动性强、影响大等特征,媒体一旦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一家媒体刊登,多家媒体转载,必然会将小事炒大,将案件炒成事件,将热点炒成焦点,将焦点炒出爆炸点。 (六)涉警舆情危机处理是公安机关的弱点。由于一些同志在涉警负面舆情处置的观念、态度、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怕”、二“慌”、三“捂”、四“拖”、五“虚”。在这方面,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面对记者假话半句不说,真话不可全说”很有道理。 (七)涉警舆情危机的引起有重点。近年来,容易引起涉警舆情危机主要表现为案件当事人双方地位悬殊,涉嫌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怀疑警方偏袒等。二、网络涉警舆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网络涉警舆情越来越多。有关资料显示,仅仅*年第一季度,具有一定影响的涉警舆情事件就有*余件,与*年同比相比上升*%,且负面报道占全部报道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1.社会矛盾积聚,民众寻找宣泄情绪的出口。不少民众虽然不是涉警事件的当事人,但在长期的利益分配中感到不公和委屈,成为非直接利益冲突者。当网络对有关党政部门的舆情展开评论时,就给民众打开了宣泄情感的缺口。 2.媒体追求效益,不惜歪曲事实而恶意炒作。一些网络媒体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便凭道听途说或是一知半解,大肆对涉警事件进行负面宣传报道;一些媒体虽然进行了调查但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更有一些媒体凭空捏造事实,造谣中伤,不择 手段地制造“眼球效应”,置法律和道德而不顾,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误解。 3.外力推波助澜,别有用心者借机进行渗透。在涉警网络舆情的评论中,有一个新生的群体,即“网络特务”。这类角色通常由境外敌对势力及其指使的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充当,绞尽脑汁地为涉警舆情浇油添火,暗中撺掇事态的发展,企图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达到扰乱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破坏和谐稳定大局的目的。 (二)主观方面 1.部分地方警民基础不扎实,群众对公安机关有怨气。长期以来,大量的非警务活动使得社会矛盾转嫁,如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等,影响了公安机关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机制、体制尚未完善,公安机关部分承诺、口号偏高偏理想,以致群众对公安期待值过高,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便借助网络对涉警事件进行评论、攻击甚至谩骂,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2.少数民警综合素质不够高,在执法管理中授人以柄。少数重大涉警舆情事件的缘起与民警个人行为有关,这一方面暴露出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管理上有疏漏,另一方面反映出队伍中确实存在个别综合素质不够高的民警、甚至是害群之马。 3.当炒作的局面出现的时候,警方舆论应对不力。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显得过于简单和草率,机械执法引发了媒体炒作的“燃点”。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不力,尤其是新闻发言人量少质弱,面对媒体不会说直接导致了网民对一些案件的质疑和关注的升温。获取深层次信息的手段不够,网评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都使得与新闻、外宣、通 信管理部门等的沟通和协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三、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积极研判、回应网络涉警舆情,把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努力拓宽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的新路子。要实现对网络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运筹帷幄,起码要过好“三关”、坚持“四个原则”: (一)过好“三关” 第一关要理顺“三种关系”:即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公安机关与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二关要带好“三支队伍”:即突出宁夏公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好“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公安队伍;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管好“训练有素、机动灵活”的“网评员”队伍;发挥风向标作用,用好“苗头动向看得见,关键时刻把得稳”的网警队伍。 第三关要完善“三项制度”:即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媒体监管和民警维权制度;完善舆情综合分析研判制度。 (二)坚持四个原则 英国公共关系专家杰斯特提出处理危机中的媒体关系要遵循“3T”原则,即以我为主发布消息(Tellyouowntale);讲清事情的全貌(Tellitall);第一时间对外表态(Tellitfast)。尽管他是针对企业界处理危机而言,但很有借鉴经验。结合公安实际,我认为在处理舆情危机中的原则,可以总结为“四个度”。 态度。一是在思想上要变害怕为不怕,要准确发布,及时监控、报告、处置;二是在策略上要变被动为 主动;三是跳出单纯依靠“封贴”“删帖”和网警部门技术处理的误区。 速度。舆情危机发生的过程一般有“四期”:潜伏期、爆发期、后遗期、解决期,专家提出了“黄金*小时”法则。一旦发生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公安机关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处置、提出应对建议、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挤压不实报道、恶意炒作的空间,从而赢得媒体和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尺度。一是要坚持领导与协调,必须坚持党委、政府领导,严格明确发布信息的内容和范围,将社会舆论议题设置在公安机关确定的范围和主题之内;二是要把握节奏,既要站在媒体的角度,充分考虑媒体对信息的需求,又要避免发布尺度和节奏不当,造成群众的不理解或过高期待;三是要注意保密,特别要对破案思路、侦察方向、技术手段等信息进行保密。 梯度。一是突发事件危机应对。公安机关要本着认真查明事实真相和积极承担责任的态度与媒体合作,通过主流媒体对警方进行正面报道,获得公众理解和认同。二是负面报道危机的应对。对影响较大的涉警负面报道,警方要尽快调查处理,主动与新闻媒体协调,表明警方态度和处理的决心;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报道,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消除负面影响;对于经调查不属实的报道,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澄清事实真相,以正视听,防止负面炒作。三是网络媒体的传播和危机应对。若互联网上出现涉及公安机关的重大、敏感问题的讨论,公安机关应组建网评员进行反击,发布正确消息,澄清事实,形成正面回应的合力。 综上所述,公安机关要切实按照“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的要求,不断夯实警民基础,从源头上杜绝涉警负面事件的发生。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一步深化“大网监”的实战和运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网民、媒体的关系,积极做好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工作,全力确保社会稳定。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