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道路交通现状及对策初探
*镇位于*县西北部,是*县煤矿主产区。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对煤炭的需求增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改善。一台台车辆被购进或代步或运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开始了频繁的交通活动,享受着现代交通文明带来的便利和实惠。然而,*镇的软硬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现阶段集镇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现就*镇的交通现状及对策谈一点个人意见。
一、*镇交通现状
1、主要路段比较窄。在*镇辖区内过境的县道共有2条分别为*路,但由于地势限制和当年设计规划没有超前意识,道路均为双向两车道。在当前该路段机动车日均流量3241台次的形式下,道路极易发生拥堵,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2、重点路段有点堵。主要表现在*镇搬运站及其周边。*镇搬运站是个三岔路口,一面通福禄、黄丹,一面通*县城,一面通*镇老街区,是*镇的交通要塞。由于道路狭窄、交通管理设施缺乏、城乡公交车乱停、乱靠、逢场天菜贩占道经营等,该路口经常出现拥堵现象。
3、街道两旁比较乱。主要表现在*镇凉桥街,凉桥街以路为街,临街的门店为了生意“扩张”门面,便将自家的货物堆积在道路两旁;许多流动商贩推着三轮车随意停在道路中,许多购物者在三轮车的停放位置的周围随意停放摩托车,致使原来并不宽敞的路面变的更加拥挤,而且安全隐患多。
4、“三无”摩托车有反弹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镇两轮摩托车6千余辆,但注册登记的不到80%。不少群众认为自已只是在“家门口”开车,又不开到城里去,没有必要给车办牌;还有不少人是因为摩托车办牌证的费用高而不愿去办。相当一部分摩托车驾驶人存在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员、超速、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埋下不少交通安全隐患。
5、各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目前驻*镇有*交警中队、*交管站、*运管站等部门,都有交通管理权,但日常工作中多为单独作战,实际效果差。就算开展联合行动,也是行动过后,各归其位。整治过的城区很快又恢复原状,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真正形成。
二、原因分析
1、镇区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近年来,各部门虽然加大了对*镇镇区的交通基础建设的投入,但在道路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对道路建设和交通发展估计不足,而造成车多路窄。且道路养护不足,长期以来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经费无保障,养护机制缺乏活力,养护质量不高。
2、镇区道路的交通管理力度不够大。在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道路交通管理警力严重缺乏。目前*交警中队仅有2名民警,7名协管员除负责*镇的交通管理工作外,还要兼顾塘坝、马庙、泉水、芭沟等4个乡镇的交通管理工作。由于点多、线长、面广,警力有限,经常顾此失彼。二是管理手段单一,对人、车、路的管理缺乏系统性、长效化。对镇区道路的交通管理往往靠突击整顿交通秩序,紧一阵、松一阵,长效管理措施未落实。三是缺乏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常在宣传的时候都是采取摆展板、贴标语、发传单、播放宣传片等简单方式来宣传,只满足于一般化的宣传,不管男女老少、才子文盲都用同一方法、同一内容宣传,缺乏直观形象的效果。作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基层单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宣传工作模式,仅局限于发放上级统一印制的宣传光盘、宣传资料,很少结合当地的生动、典型案例,宣传成效不明显,起不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3、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农民把学习驾驶作为发展致富的职业手段或一种技能,农忙下地,农闲运输,亦农亦运的驾驶人大幅增加。农民朋友在购买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农用车的同时,一些人怕进城培训,申领驾驶证麻烦,还要交各种费用,认为驾驶这些车辆简单易学,只是在本村土路上行使,交警也管不过来。正是这种意识作祟,偏远的农村存在着相当一批未经任何正规的安全教育和驾驶训练的无证驾驶人,与交通安全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三、加强*镇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状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管理。
1、提高思想认识。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要把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亲自抓,克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难抓,交通事故难免”意识,放弃管理的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要从主观上找原因,增强广大民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管事率,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2、加大交通安全设施投入。如果说管理和教育是城镇交通安全管理的“软”措施,则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交通管理的“硬”措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交通现代化的前提。目前,*镇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建设投入基本是应急型,没有稳定的渠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应急之举。因此,要以“畅通工程”为载体,将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经费同步纳入其道路建设资金预算的范畴,不断加大*镇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交通管理“硬件”条件。
3、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人、车、路"是交通管理中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根本性要素,因此,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是城镇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举措。针对乡镇居民的文化程度分别制定宣传方案以及宣传资料,大力开展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
4、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镇道路错综复杂,由于中队的警力有限,无法延伸到农村公路的各个角落,交通违法现象难以根治。可由镇政府牵头,交警、交管、运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在重点路段、重点时间,对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员、超载、超速、违法会车、违法超车、不按规定让行、驾驶无牌机动车上路、摩托车驾乘人员不戴安全头盔及在马路上乱停乱靠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达到减少安全隐患、预防交通事故的目的。
5、提高执法效果。按照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不是交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居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切实树立文明交通的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交警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对交通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教育一起、处罚一起,提高执法效果,促使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