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交警管理 >> 安全天地 >> 浏览公安
  • 交通安全管理必须走多元化“强身”之路

    时间:2012年08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近几年来,按照“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思路,交警部门推行了一系列交通安全管理创新型举措。人们欣喜地看到:全民交通法制观念有了新的提高,文明交通行为有了新展现,道路交通环境基础有了新改善。然而,作为肩负保障职责的交警队伍必须清醒地认识管理层面的簿弱环节,采取多元化的措施,为交通管理长治久安强身,让人民群众长期享受文明交通的幸福。

        强化管理,实现“三个到位”

        交通安全管理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人类社会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因此,交通安全管理永远没有最好的标准,只有更好的目标。希望一次行动,一项活动,一蹴而就,永享太平的观点,是十分幼稚的理想主义观点。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必须树立常抓不懈,长期奋斗的思想。在行业管理中突出“三个到位”绷紧安全之弦。

        首先,努力做到职责到位。目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行“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管理方法。实践中,往往形成互相依赖,职责不明,管理脱节的弊端。因此,交通安全管理需要逐步探索部门化归口管理新途径,实现职责到位,权责明确,才有利于交警部门切实承担起履行法律职责,保障一方安全的任务。

        其次,努力做到监管到位。交通安全管理的监管,具有两重性,一是队伍内部履责行为的监管;二是全社会守法行为的监管。总之,完善监管体系是交通安全保障的生命线。只有队伍内履责行为的监管到位,才级较好地履行交通安全执法服务责任;只有社会守法行为的监管到位,才能保障交通安全、道路交通活动的法制化水平的提升,为平安交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努力做到规范到位。严格规范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而这个规范并非是交警队伍一家之规范,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担当,才能有效地实现交通安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运作、交通管理服务全方位的规范。有了全方位的规范,道路交通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强化机制,推进实体化建设

        体制机制是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多元化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实践证明:道路交通事关人民生存环境、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面对这么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并非交警部门一警之力所能及的。必须坚持专门机关+社会力量+政府主导的路子,交通安全管理才能逐步取得良好的法治效应。

        第一是加强专门队伍建设。以弱小的管理力量应对飞速发展的交通运输,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公安交警队伍建设要切实解决“力”与“量”的问题,所谓“力”,即尽交通民警职数,所谓“量”,即管理能量。队伍建设是管理体制建设的内在需求,管理效果关键取决于“人”。一支警力充足,能量适应的交警队伍,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加大队伍建设投入,努力建设一支装备精良、职数适应、多元化、专业化交通安全管理团队。

        第二是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关键是交警部门因势利导把握条件,发展优势。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共产员党、交通安全管理积极分子的作用,将他们统一到文明交通的旗帜下,壮大交通安全管理力量。

        第三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各级政府交通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交警部门必须最大限度地用好法律,当好政府主导交通安全的参谋与助手,取得政府对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视和支持,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交通安全管理的主导力量。

        强化提升,为交通安全“强身”

        强化管理、强化机制、强化提升的主要目标是做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升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感,有效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整治环境求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是基础。交警部门要增强交通安全管理的预见性,抓住公路建设改造和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全力介入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到交通安全设施与城市发展、公路升级同步,努力提升平安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

        改进作风求提升。当前,交警队伍职数不足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受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时期无法到位的现实问题。因此,交警部门要在政治建警的前提下,向作风要警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交通民警谋事、管事、干实事的工作积极性,弥补警力不足的缺憾。

        科学发展求提升。近几年交警队伍管理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然而,道路交通安全路面管控的科技含量还不高,尤其在农村还处于人盯车的原始管理阶段。因此,必须加大交通安全管理科技含量投入,在科技设施建设上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之,真正发挥科技强警的作用。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县山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难点与重点
  • 下一篇:县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