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安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对策与思考(二)
一、公安基础建设
(一)制度管人,以执法制度建设促执法能力提高。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在于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对执法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要以实施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为契机,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堵塞漏洞,确保民警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廉洁自律。
(二)警务阳光,着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大量事实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加强监督是保持清正廉洁的良方。公安机关要充分运用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的纪律监督、检察的执法监督、社会的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畅通内外监督渠道,着力提高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来自群众的批评,勇于从群众的批评中发现、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在监督下工作。要按照信息公开、依法行政的要求,深化警务公开,在不影响破案的前提下,凡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都要及时公开,切实提高警务工作的透明度,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执法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三)网上办案,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继续规范和完善案件网上办理工作,加大对案件的办案流程规范化管理,向群众公开办案流程和并及时反馈案件进展情况,从源头上减少各种涉法涉诉问题,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网上办案”工作的实施,为实现案件从受理、处置到结案工作的网上流程化、规范化。为办案单位及办案民警按权限分配进入系统,按照法定程序运作提供了保障。从源头上可以有效的遏制程序违法的“顽症”。既可以有效解决民警执法中“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的问题,又可以有效防止“乱作为”的问题,控制了体外循环和暗箱操作等人为因素对执法活动的影响,确保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教育培训,促进民警规范执法素质提高。一是开展技能大培训。以三项制度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和“轮值轮训、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以一线民警、新警为主要对象,以信息化应用技能、群众工作方法为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一帮一”师徒、“两比两看”、“网上技战法”、法律知识、国保侦查、交通信息、派出所信息等全警技能大练兵,提升民警技战能力。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警教育和执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贯彻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为契机,结合身边的反面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预防违法违纪案件发生。高县公安局结合正在开展的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以及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专项治理工作,举一反三,将队伍教育和整改问题贯穿整个治理过程中,坚持查、改、建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公安的良好形象。 (三)强化机制建设,抓实整改预防。社会矛盾化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度机制予以保障。县级公安机关应在矛盾纠纷的实时调处化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查遗补缺,探索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矛盾预防机制,防止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不属于职责管辖的全程跟踪,掌握动态,及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将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二是实行人民群众测评制,确保社会监督常态化。积极开展“万名群众提建议”、警风警纪监督员座谈会、人大政协委员评议等活动,对公安机关窗口服务工作进行测评和监督,做亮基层窗口,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提升公安机关对动态社会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强公安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做好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于传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既是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的一个有效延伸,也是区别于以往社会管理工作陈旧观念的一个创新之举。 (一)紧扣信息重点,强化公安建设。信息录入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一是始终抓住信息采集的统一、规范,在全面整合信息资源上下功夫。以采集刑事案件信息、治安案件信息、行业管理信息、暂住人口信息、涉案物品信息、重口人员信息等信息为重点,组织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大会战,努力实现一个平台录入、全警查询、全警采集、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二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重点环节,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要围绕 “建成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机制、培训一支队伍”三个环节开展建设,为应用提供环境、制度、素质的保障。要在全县公安机关组织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将网上信息采集比对等应用技能,列入各类人员、各类业务学习培训的范围。三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的整体推进,在“网上作战”上下功夫。围绕信息强警开展应用实践。将信息作为开展网上应用的突破口,形成网上侦察破案工作模式和网上信息查证比对模式。 (二)紧扣应用重点,创新管理方式。一是以“网上公安局”建设为载体,转化信息化建设成果,提升社会管理新水平。将“网上公安局”努力打造成业务办理、群众诉求、纠纷调解、法律宣传、形象展示等“五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拓展警民沟通渠道,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二是以实战为目的,充分发挥信息化作战威力。通过实战应用促进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结合,并依托“大情报”体系,将信息作战平台延伸到基层一线,抓住信息导侦、信息预警、信息促控等主要环节,不断拓展情报信息应用领域,开展“网上作战”推进公安基础建设新发展。 (三)紧扣防控重点,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把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全面建成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和警务运行机制。二是开展好“公安热线”,与老百姓广泛互动,加强理解沟通,拉近感情距离;创新网上调解,通过采取现场调解、预约调解、留言调解等形式,由调解员通过网络与被调解对象建立网络“一联一”调解互动制度,为一些当面调解不了、调解不好、调解不彻底的纠纷案件搭建一个成功化解的平台;三是大力创新和加强以实有人口管理为重点的治安管理工作,进一步严密对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监管;四是对刑侦、经侦、消防、交管等重点部门要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增强治安防控能力。 三、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主题,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加强民警规范化执法建设,打造公正廉洁执法队伍,要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带民警规范执法能力提高;从抓警务公开入手,带民警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从抓网上办案入手,带民警规范执法水平提高;从抓教育培训入手,带民警规范执法素质提高。 (一)制度管人,以执法制度建设促执法能力提高。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在于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对执法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要以实施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为契机,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堵塞漏洞,确保民警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廉洁自律。 (二)警务阳光,着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大量事实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加强监督是保持清正廉洁的良方。公安机关要充分运用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的纪律监督、检察的执法监督、社会的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畅通内外监督渠道,着力提高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来自群众的批评,勇于从群众的批评中发现、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在监督下工作。要按照信息公开、依法行政的要求,深化警务公开,在不影响破案的前提下,凡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都要及时公开,切实提高警务工作的透明度,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执法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三)网上办案,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继续规范和完善案件网上办理工作,加大对案件的办案流程规范化管理,向群众公开办案流程和并及时反馈案件进展情况,从源头上减少各种涉法涉诉问题,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网上办案”工作的实施,为实现案件从受理、处置到结案工作的网上流程化、规范化。为办案单位及办案民警按权限分配进入系统,按照法定程序运作提供了保障。从源头上可以有效的遏制程序违法的“顽症”。既可以有效解决民警执法中“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的问题,又可以有效防止“乱作为”的问题,控制了体外循环和暗箱操作等人为因素对执法活动的影响,确保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教育培训,促进民警规范执法素质提高。一是开展技能大培训。以三项制度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和“轮值轮训、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以一线民警、新警为主要对象,以信息化应用技能、群众工作方法为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一帮一”师徒、“两比两看”、“网上技战法”、法律知识、国保侦查、交通信息、派出所信息等全警技能大练兵,提升民警技战能力。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警教育和执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贯彻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为契机,结合身边的反面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预防违法违纪案件发生。高县公安局结合正在开展的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以及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专项治理工作,举一反三,将队伍教育和整改问题贯穿整个治理过程中,坚持查、改、建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公安的良好形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