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价上涨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科技、高端电子等飞速发展时期,而过快的物价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高位回落。物价基础既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事关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做好应对措施遏制物价,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结合我区实际,笔者现就物价上涨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作简要分析
一、物价上涨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民以食为天。当前,最让老百姓担心的就是物价居高不下。近年来,食品和副食品的价格上涨过猛,波及面大,特别是猪肉的涨价带动了其他生活资料(如牛羊肉、蛋、奶、蔬菜)价格上涨,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调查中发现,在物价上涨过程中,多数居民的生活质量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冲击最大的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对一些在校学生、打工族、城市低保人群等弱势群体生活冲击更大。那么,物价上涨到底会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引发什么样的不稳定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物价上涨,群众不满情绪攀升。物价上涨最直接、最受影响的是中低收入群体。当前,我区生活消费水平几乎接近主城,但行政事业单位、工薪族人员月收入却少三分之一或更多,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和绝大多数打工族收入只有千多元或几百元,难以保障家庭日常所需开支,久而久之,势必形成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二是物价上涨,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部分中小企业在原材料价格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为减少成本,一方面加大生产量,让工人超时加班作业;另一方面则采取降低工人工资,甚至克扣工资、收取押金等违法行为,导致职工群体性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是物价上涨,增加违法犯罪率。当物价上涨大幅上升时,一些没有固定收入的人群和没有一技之长人员便会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危群体,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给社会治安带来较大影响,降低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加公安机关管理难度。 四是物价上涨,使国家扶贫政策难以实施。依靠国家救济的人群,长期习惯于拿着最低生活补助费,一旦费用不能保障其目前生活的需要,这部分人群就会要求增加补贴,或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加大政府扶持支出比例。 五是物价上涨,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近几年,物价的持续上涨,人们对生活物质需求量逐步减少。多数人群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肉类蔬菜、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都因价格高望而生畏,采取少买或者不买的心态,长此以往,势必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二、市民对物价上涨的反应、诉求 就消费群体而言,当前反应最强烈的要求一是上调工资,对应过快的物价上涨;二是要求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减轻物价过快,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切实将改善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三、党政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从*区物价局资料反映:****年*季度,我区生猪平均收购价每公斤*.*元,****年*季度平均收购价达**.*元每公斤,同比上升**.*%。而喂养生猪主饲料玉米价格****年*季度收购价为每公斤*.**元,****年*季度收购平均价为每公斤*.**元,同比上升**.**%。再从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对农资调研资料显示:****年玉米种子价格同比上涨**.*%;尿素肥、碳铵、磷肥、复合肥目前市场价同比分别上涨**%、**.*%、*.*%、*.**%;而导致肥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原材料不足,煤炭、电、天然气等供应紧张,企业开工难。 从以上数据显示,物价上涨不是单单一两个环节的问题。妥善处置物价上涨,政府部门采取措施不能搞一刀切,解决供求结构失衡是当务之急,党政部门应该从宏观调控上采取多项措施: 一是规范市场价格秩序。采取价格干预措施,加强市场监测,启动生活必需品市场每日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各地肉蛋货源、价格情况,控制物价暴涨,禁止超限价格出售商品;工商、物价、农业、质监等部门要采取高压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反垄断法》等有关法律严厉打击处理哄抬价格、垄断物质、囤积居奇,高价出卖,牟取暴利的经销商,做好价格监管稳定,确保市场经营规范化。 二是做好市场分析调研。及时预判物价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建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资料长效机制,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同时,有条不紊地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想方设法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从而减少或杜绝群体性闹事事件发生。 三是公安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认真做好广大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决依法打击哄抬物价、造谣惑众、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市场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信息引导。发改委要及时准确发布最新市场信息,让不法商贩无机可趁,正确引导居民消费。各级新闻、网络媒体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减少负面干扰,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我区市场价格秩序稳步、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