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提升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基层民警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战斗力的强弱和职能作用的发挥。加强基层民警教育训练工作,是提高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的需要,是提高公安队伍执法能力的迫切要求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公安机关“实战训练”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警教育训练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年开展的“实战训练年”活动,要求毫不动摇地把教育训练工作作为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关键工作来抓,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抓民警训练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全体民警对待训练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笔者结合基层民警训练工作现状,就如何改进和加强当前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略作探讨:
一、认清形势,跟上节奏,进一步突出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警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惩治违法犯罪的重要职责,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过硬的法律、业务素质和体能、技能素质。此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期”,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日趋增多,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同时,违法犯罪也呈现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为适应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警察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执法素质、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工作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警察通过训练不断增强职业素质和实战能力已经成为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突出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其置于公安队伍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提高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二、立足实战,着眼当下,深刻剖析当前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治安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线民警在各类花样百出的新型犯罪面前表现出的不在行、不适应、不胜任,确实折射出我们的公安教育训练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教育训练的意义认识不够,民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所队只热衷于民警数量的多少,而漠视人才的培训与提高。对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瑕疵、出现的纰漏等问题,只是一味责备民警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没有积极主动地提高民警参加培训学习意识;对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总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接受,或认为培训是一个休憩的机会,有的还借口工作忙,不愿派人参加学习;有的民警对学习不感兴致,有的甚至对培训有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培训成效不佳。另外,由于教育训练工作涉及年终考核,基层部门为追求成绩,做表面文章,被动应付,搞形式主义的多,而真正在提高民警素质和执法能力方面下工夫的却很少。 (二)教育训练培训内容陈旧、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如人意。一是教育训练模式陈旧。目前的训练方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培训模式,部分专兼职教官仍满足于现有的教法,安于现状、不思创新,教育方法落后,这些不可避免的挫伤了民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民警大多是为完成培训任务而来。二是培训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训教材理论性太强,实践指导不足或脱离实际,往往是抽象理论多、业务知识少,照本宣科多、结合实际少,纸上谈兵多、实战演练少,真正的公安业务培训如警务技战术、高科技侦察破案、法律法规、信息化使用等内容就相对不足,从而导致训练效果不够明显。导致基层民警要么没有时间学,要么学了实际作用也不大。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现在的教官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较弱,在知识更新、教学办法、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欠缺。 (三)教育训练保障落实不到位,影响制约了教育训练的开展。目前,基层公安机关教育训练保障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训练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硬件投入欠缺。很多基层公安机关都没有自己的训练场地、器材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实战教育训练的需求;另一方面专项经费紧张。各地发展很不平衡,训练经费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训练经费保障不了,民警的教育训练质量难以保障。 三、锁定短板,对症下药,全力改进和提升当前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水平 (一)在重视提升上下足功夫。现代社会应该积极强调以质量胜数量,注重警察队伍素质提高、注重内涵发展的观点。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公安教育训练地位、作用的认识,把教育训练作为关系公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优先解决教育训练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条块结合,分工负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工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研究制定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时,同步研究制定公安教育训练发展规划,为公安教育训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管理、教育训练以及改进技术装备等方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激发民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队伍整体作战能力。 (二)在加强培训能力、教学创新、培训管理上下足功夫。一是充分调研,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今社会治安形势下基层单位和公安民警对教育培训需求,组织教官队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工作实践,掌握民警的所思所想,找准基层工作最需要解决的思想、法律、技能等问题,特别是基层民警的弱项,从而结合实际确定培训的中心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以保证培训目的和培训成果的一致性,形成目标明确、特色明显的公安民警训练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民警的学习需求。二是创新教学,摸索教育训练的新模式、新办法。教学创新,可以体现为新的模式、新的教学组织、新的教学办法或技巧手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将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典型案例当教材,组织一线侦查民警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并参与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案情分析和审讯嫌疑人等执法办案工作;“网络辅助法”,将课堂搬到网上,把重点法制教育的授课内容、培训要求、学习材料及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知识等上网,通过执法民警自学、大家交流、专家释疑等方式共同促进,共同提升;“视频培训法”,由各业务部门组织,各参训民警可通过视频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重点针对各业务警种专业知识。“庭审观摩法”,将法庭当课堂,组织法制员到法院旁听庭审,全程参与、了解刑事案件的侦审、公诉、审判情况,增强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师徒帮带法”,将新警与经验丰富的老民警结成对子,进一步完善传帮带的教学模式,从法律业务,体能技能、网络作战、武器使用等方面强化训练,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三是规范管理,创新组训管理运行模式。一是完善训练管理机制。把参训民警的言行举止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坚持制度建队,制度管队,提升参训人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纠错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二是完善战斗队序列编成。按照班、排、连、营的战斗序列对参训人员进行编排,实行班务会、队伍会和点名制度,坚持队伍行进有口号,执行任务有动员有讲评,充分体现警训队的战斗队性质。三是完善创新组训模式。积极推行“菜单式”教学法,参训民警根据岗位的工作实际,可自行选择参训时间和参训期次;还可根据每期次设置的学习科目,结合自身年龄,工作、体质上的强、弱项,自行选择学习课程。推行“学分制”考核,民警在参训期间的公共课和专业课考试以学分制为标准,对课程不及格的民警,要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补考,直至年度考核达标。推进分类、分层培训,根据警种、岗位、层次设立训练班,通过聘请不同级别的教官、教授进行授课,因人所需,因人施教,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推行拓展训练,通过大强度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参训民警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效激发了参训民警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 (三)在强化警务保障上下足功夫。一要强化硬件保障。既要充分利用辖区的各种资源,有效解决训练场地、器材等设施,又要从长远出发,利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公安工作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取得支持,建设自身的训练场地、器材、设施,为民警开展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上级公安机关应主动为下级公安机关做好实践指导,积极帮助基层解决教育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二要强化师资队伍保障。各基层公安机关要多途径、多渠道建立一支能担任教学的教官队伍,要把教师教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高标准选才、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培养、不定期的选送教学人员到正规院校进行轮训和深造,到沿海等先进地区跟班学习,及时掌握当前违法犯罪的新特点、新规律,学习先进地区教育训练的新理念,为教育训练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进一步保证教育训练质量不断提高。三要强化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岗前培训制度、日常教育学习制度、分类分层次培训制度、任职培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来规范教育训练工作,使教育训练驶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轨道,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教育训练的成效与经济利益、政治待遇、评先评优等挂钩,并切实抓好落实,使教育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有效提升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