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保密工作怎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公安机关如何做好保密工作也成为当前公安警务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公安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政治色彩浓厚,各项日常工作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群众关切的热点,特别是在当前各项社会矛盾突显时期,一些公安工作极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涉密信息一旦被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将有可能引发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引起社会动荡。在实施公安工作信息化过程当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要注意加强警务安全保障。
一是各类案件的微机化操作。一个地区的发案构成、数量、性质原因反应了该地区社会动态、民情、社情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内容,当前在公安机关内部各类案件的立案、查处、报破均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特别是一些严暴案件也通过公安信息网络的开通,实行相关运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保密,严格控制和缩小知情范围。 二是人口信息等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信息的微机化操作。当前公安机关人口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各项人口信息往往涉及到公民权的隐私,特别是第二代身份证实现了内存信息的机读化,更有效的促进了人口管理,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方便作用,作为人口信息也逐渐成为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保密项目。同时除了人口信息化、公安机关负责还有大量的社会管理基础信息,如出入境管理、特种行业管理、车辆管理等信息都是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三是公安机关所列管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发生的重大事故,也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管理,而这些重大事故更易引起新闻媒体以及社会群众的关注,往往极易引发各类重大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在处置上述事件时需要在工作中加以保密,全力配合党委政府加以妥善处理。 四是各类公安统计报表,由于已基本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微机化管理,其中所涉及的各类案件、事件、事故、人犯等数据均为现代社会生活当中的敏感话题,为当前社会维稳创安当中的重要数据,如果在信息化应用过程当中,不切实引起高度重视,一旦造成泄密也将极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五是公安新闻发布的信息化操作,对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公安工作动态,掌握公安工作信息,提供了最直接便利的通道,但是公安新闻发布需要更高的标准和准确程度,否则的话将不利于公安工作。近年来有许多公安新闻宣传资料未经处理,使一些涉及到一些公安技术手段和标准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泄露,造成失密、泄密,严重的影响到了公安工作,特别是刑侦工作的开展。 在日常公安工作信息化应用中,除人为故意因素外,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重大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上述重要信息的失、泄密案件的发生。 一是公安信息装备来源没有安全保障。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在日常办公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信息化装备,没有形成制式化和系列化,没有统一的来源,从而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随地予以选购各种信息装备,如大量的各类微机装备,软硬盘设施等设备在连接入公安信息网络时,极有可能带入各种各样的病毒,破坏信息装备。 二是淘汰的公安信息装备没有予以统一处置。近年来,由于各级公安机构装备保障力度加大,各种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公安机关应用过的信息化设备,在淘汰后没有被统一处理、消毁,就被直接卖给废品收购站或民间个人手中,从而给公安信息安全保密造成重大隐患。另外,由于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装备在日常维修当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技术保障,大多都是由社会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学校或维修厂站派员上门修理,也极易造成重大信息的失、泄密案件发生。 三是广大公安民警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和保密知识,与当前信息化办公条件不相适应。由于许多民警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大量应用各类微机装备和信息设备的同时,往往无意识的造成失、泄密。近年来,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公安民警对配发的微机使用时出现了很多“一机两用”现象,把接入公安网和互联网的微机未作处理,交付使用,以致出现了许多失、泄密现象。 四是缺乏专业保密队伍和相应的必备特种装备。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各类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公安机关专业人才及特种防护装备的不足,保密工作也越来越严重,失、泄密的隐患也越来越多,给公安保密工作增加了大量的负担。 五是各级公安机关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保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目前,各级公安机关的保密工作均由相应的同级保密委员会予以负责。大多数县级公安机关的保密工作往往交由办公室具体承担,许多主要领导往往忙于各项日常公安工作,而对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保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工作加强公安保密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人员配备、装备投入、经费保障等方面保障不足。 基于以上几方面认识,笔者认为公安信息化的发展的前提,应该是确保各项信息的安全。当前各项公安工作,正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借助信息化的快车道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必须做到扬长避短,高度重视公安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把公安信息安全保密做为今后“三基”建设的重要环节,充分树立起广大民警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密观念。 一是要切实加强全警的保密意识教育。从近年来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失密、泄密案件情况来看,引起重大失泄密案件,大多都是应用了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虽然近些年来,公安安全保密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但是我们由于日常监管措施不到位,日常教育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由于公安民警自身素质的不强,非主观意识条件下,造成了私密和泄密现象的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从广大公安民警录警进入公安机关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抓好保密工作教育,在信息化条件下怎样做好保密工作,更是要做为首任民警第一课程,以切实提高广大民警应用信息化设备的水平和提高自我保密的自律意识。 二是要建立严密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工作流程。就是各项公安工作在应用信息化办公条件时,要先做到规则明确,权责清晰,按章操作,各项工作程序都要以保密为前提,做到准确无误和重大信息的万无一失。在重大严暴案件的录入、呈报;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以及重大公安新闻的发布和处理等方方面面,都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和明确。即使是日常公安工作,也要通过严密的工作守则和必须的流程来加以规范化。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条件下的硬件建设来加强公安保密安全工作。当前公安机关的许多重要岗位和涉密岗位,由于保密措施落实过程当中的硬件设施不到位,致使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泄密现象发生,在公安机关日常办公及特殊岗位和部门都要进一步加大相应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促进和推动日常保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需要以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保密工作,在公安机关内部,由于相应的保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严密。没有明确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监管权限和各种公文、事件、案件的保密要求,广大公安民警无章可依,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可去追寻,形成保密工作只是喊在口头上,而无法落实的实际情况。 五是需要依托技术和信通部门建立起一支信息化时代的专业公安保密队伍。当前公安机关等部门的保密还是过那种“看文、查纸、盯人”的保密模式,已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窃密技术手段严重不相适应。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