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机关2013年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要点
*市公安机关2013年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省公安厅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思路,把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警营的基础环节,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警心工程”和从优待警的务实之举,不断创新民警心理训练方法、拓宽心理服务渠道,切实,缓解民警心理压力,有效干预民警心理危机,促使全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一、开展民警心理健康及队伍建设调研
1、开展职业倦怠及警力隐性资源浪费调研。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民警现阶段职业倦怠及警力隐性资源浪费的原因,提出如何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警力资源浪费的参考意见。
2、开展战时民警心理调研,适时向市局党委提出参考建议。
二、加强民警心理训练基地建设
3、在警察训练部建立“*市公安机关民警心理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心理训练基地”)。依托警训部心理教研室,完成民警日常心理行为训练,深入开展各项心理教学活动。
4、依托“心理训练基地”,开展民警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考核评估工作,创新心理教育训练模式。
5、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测试系统,加强民警心理测试工作,完善学员心理健康档案。
6、在警训部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站,明确专人负责,为警训部民警和学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三、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7、制定服务规范,创建服务长效机制。为全市民警及家属提供有效规范的服务,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流程、服务承诺、面谈来访者须知、心理服务热线咨询原则、心理咨询热线工作规范、心理服务中心职能及工作程序。
8、开展战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根据各项公安中心工作和民警的战时状态,开通24小时民警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在线答疑,有针对性地开展身心放松训练、讲座等民警战时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参战民警的心理抗压能力。
9、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学者向各单位“服务站”工作人员和联络员授课,内容包括心理服务的咨询技能、个案咨询技巧等方面,促使各单位心理健康“服务站”工作人员和联络员承担起本单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和个案辅导工作,
10、完善危机干预制度。健全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情况后进行的审核程序和工作内容。
11、建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由市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各单位“服务站”及联络员不断充实和丰富*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内容,增强网站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贴近民警的生活。
12、加强市局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对全市公安机关具有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资质人员进行一次普查,建立人才库。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学专业培训,坚持自我成长与外界辅导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接收前沿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和为民警服务的能力。
13、建立完善市局心理服务专家组。聘任一批(10名左右)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领域各有侧重的心理学专家为我市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切实发挥专家组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训练等方面观念新、方法多、起点高、见识广的作用。
14、完善工作例会制度。民警心理健康中心每季度组织召开全市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例会。各分、县(市)局,交警支队、监管支队、中心分局、塔山分局等单位“服务站”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参加,总结前季度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改进措施。
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15、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三次左右心理知识讲座。
16、将心理健康、心理行为训练纳入警训部和各分、县(市)局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
17、围绕中心工作编制心理健康宣传册,制作民警心理健康宣传品等。
五、完善心理服务站和心理联络员的相关工作机制
18、落实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专项经费。根据部门和警种工作实际,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心理健康工作用房和场地,悬挂醒目的心理健康服务标识、标牌,配备满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要的网络、计算机、录音(像)等设备,逐步配备心理训练和心理减压等专业仪器。心理服务站每周对民警开放不得少于三天。
19、指导、督促各单位制定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计划,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拓展和心理训练等。
20、指导、督促各单位广泛利用网络、简报、专栏等宣传渠道和形式,组织民警健康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民警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民警树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21、完善市局民警危机干预工作总体框架,指导、督促各单位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积极开展识别、预防控制等工作。
22、对工作情况实行季报制度,经分管政工的负责人签字后报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