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公安机关确保社会治安稳定而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全市****年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
*、从未成年人涉嫌刑事犯罪人数看,占全部犯罪人员总数比率呈逐年下降态势。据统计,自****年以来,涉嫌刑事犯罪未成年人占全部犯罪嫌疑人总数比率逐年下降。****年,全市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全部犯罪比率为**.*%。****年为**.*%。****年进一步下降为**.*%。****年上半年,比率有所上升,为**.*%。
*、从涉案类别看,涉嫌侵财犯罪所占比例高。据统计,****年,涉嫌抢劫、抢夺、盗窃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年,涉嫌抢劫、抢夺、盗窃犯罪占全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年占比为**.*%;****上半年占比为**.*%。此外,涉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犯罪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年至****年上半年,分别抓获***人、***人、***人、**人,分占当年抓获的未成年人总数的**.*%、**%、**%、**.*%。
*、从作案方式看,结伙犯罪和团伙性犯罪居多。青少年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势单力薄、求高好胜的犯罪心理。他们通过结伙,相互壮胆,寻求心理支持,减少恐惧感。在同伙之间,互相教唆,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因此,他们多是三五成群、七八一伙共同作案。从三年来抓获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情况看,两人结伙和三人以上团伙作案的占**%-**%。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社会不良因素和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如歌舞厅、网吧、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经营场所,不顾国家禁止性规定,贪图经济利益,变着法向未成年人开放,使得含有凶杀、色情、暴力、迷信和伪科学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造成直接侵蚀。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由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而国家的一些保障制度又不完善、不健全,一些未成年人过早地承担起家庭或独立生活的重担,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教育的缺陷。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一些家庭本身就支离破碎,使孩子过早地流落街头;有的家庭为了工作或生意而疏于照顾管教孩子;有的家庭父母本身素质有缺陷。再者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小的时候家庭生活条件不好没过上好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能让孩子在受苦,所以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花钱如流水对孩子就过分溺爱,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一些“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就由爷爷、奶奶或母亲照顾,而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致使他们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加上多数农村中小学生寄宿在学校、老师或亲友家中,使孩子的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部分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沉溺网吧,混迹社会,沾染了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新的违法犯罪群体。
*、学校教育的空档。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集体观念和健康品格与心理的培养与教育,但应试教育仍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在孩子们的心理与品格方面教育的探索、研究、实践和投入很少。一些学校平时只重视在校学生的智力教育,而不重视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注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些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思想信念意识模糊,法制意识淡薄,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模糊,致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校内教育管理,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日常联系沟通,对学生的校外活动情况不了解,造成校内外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在校外的违法犯罪苗头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无法引导学生回归到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来。有些未成年人则受一些“问题少年”或社会上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传帮带”,“学校教育大半天,不如哥们一袋烟”,“近墨”者最终“变黑”。
*、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心理因素。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环境影响,再加上未成年人随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往往是越禁止什么他们就非要做什么。他们极易受外界刺激,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因此,未成年人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对策和建议
关注未成年人,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一项德政工程、“未来工程”。
*、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自护教育,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用法的能力。整顿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对未成年人出现的严重不良行为,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考虑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情况,与成年人区别开来。
*、强化家庭教育这一根本,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要加强政治思想品质、法纪法规、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消费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为重要内容的家庭教育。要有得当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法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关系极大,要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要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同时,家长要率先垂范严于律已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以学校教育为阵地,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政府要把发展教育事业当作造福子孙后代、为千秋万代积德的大事来对待,下大决心加大教育投入。学校要狠抓未成年人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当前,学校有的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但没有深度广度。建议教育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采取上法制教育课、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参观法制展览等,提高道德法制教育效果,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观念。学校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他们取得文化知识、形成世界观的主要渠道,各级公安、司法部们要配合学校开展好法制教育,结合法制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寓法制教育于知识学习,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营造出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出学校预防犯罪主阵地的作用。要做好“双差生”和失足学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就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地,教师要爱护学生,也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对先进和后进的学生应一视同仁,没有什么理由嫌弃后进学生,应针对那些毛病和缺点较多的学生,更多地给予关怀和爱护,这是感化和转化学生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同样需要教师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于一时失足而决心站起来的学生,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往往可以使他们振作起来。所以,学校对那些“双差生”切不可另眼相看,更不能对他们采取看见恶心、想想伤心、不来校省心、被公安机关抓走放心的态度。如果将这种学生一旦推出校门,推向社会,就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就很容易上当受骗,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部门职责,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及时开展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周边***米内不许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定。要大力加强对网吧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把严禁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落到实处。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治安秩序混乱的校园及周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限期改变面貌。二是严厉打击教唆、胁迫未成年人犯罪和向未成年人传授犯罪方法以及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坚决查缴宣扬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大力扫除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四是广泛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治安、消防、交通、禁毒等部门要结合业务工作,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五是加大防范力度,依法保障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协助学校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组织巡逻队伍,加大对学校周边地区治安巡逻力度,有效地预防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对发生严重影响师生安全的重大治安案件要采取严查严办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依法保障学校师生合法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