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时间:2013年09月0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威胁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

        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仅一周,中国多地发生群众抢购食盐的事件,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则“食盐能抵御核辐射”的网络谣言。“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2009年10月,在某网站上出现一篇所谓的“自述”文章,以当事人的口吻讲述自己在北京卖淫的经历。其中最骇人听闻的“猛料”是她已感染艾滋病。随后,此人继续发文整理出了一份279人的“性接触者通讯录”。该文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论坛上转载、评论。一时间,“艾滋女”三个字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搜索词。

        但经警方调查,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是杨某针对受害人的恶意诽谤,整个事件中,那些看似可信的所谓“自述”、“通讯录”和“照片”全是伪造的。

        虽然事件最终真相大白,但包括受害人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为之蒙羞。在传播过程中,似乎大多数网友都沉浸在道德优越感里,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却极少有人反思事件本身是否真实,也极少有人想到在一次次的转发和评论中,当事人将受到怎样的伤害。

        在诸多网络谣言中,针对社会公众人物、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谣言,危害是最为广泛的。这类谣言从根本上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信心。

        比如,有人曾在网络上造谣,说北京市公交系统的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因贪污腐败被抓。虽然相关部门及时澄清,消除了谣言,但这则谣言把“全国劳模”和“腐败分子”相联系,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劳动模范这一崇高荣誉的信任。

        比如,有人曾在网络上造谣,说“军车进京”、“北京夜里响起了枪声”。但实际上这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捏造,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罚。这类谣言极易造成群众的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

        短短的一篇网络帖子、一条手机短信、一则网络笑话,看似无足轻重,最终却会玷污公民名誉,威胁社会稳定,影响群众生活,破坏国家形象,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消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就技术因素而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信息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一则小小的谣言通过网络等途径可以瞬间送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在转发和评论中,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看似荒诞的“蝴蝶扇动翅膀引发海啸”的说法,在网络上变成了现实。

        就社会因素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群众对于贪污腐败、分配不公、公权滥用等现象深恶痛绝。网络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捏造、夸大、扭曲相关事件,误导公众。比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杭州“富家子飙车”等事件中在网上盛传的“领导亲属”、“权钱交易”等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中的“仇富”、“仇贪”心态。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

        因此,治理网络谣言,要着力消除谣言产生的土壤。

        做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

        谣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但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因为它缺乏事实根据。因此,事实与真相是谣言的天敌,只有用事实才能打败谣言。而这需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

        对政府以及其他权威机构而言,在发生谣言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用尽可能详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迷惑,取信于民。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是应对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一切公共事件的基本原则。因此,政府及其他权威机构应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工具,熟悉其运作规律。

        对公民个人而言,则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发言之前,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有确凿根据,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捏造事实,不传播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蜚语,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的应尽义务。

        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是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愿望。重庆既是直辖市,又类似一个小省。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城乡间、地区间差异极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为重庆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支持。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目前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西部优势也不突出。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才不辜负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解决重庆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领会精神抓落实、结合实际抓落实、注重实效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的要求,把今年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必须自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提供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尤其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真正安全稳定的地区。

        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办好重庆的事情,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按照党章要求,从薄熙来、王立军等人的违纪违法案件中汲取深刻教训,总结反思并及时解决党的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正确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有效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努力把重庆的事情办好,上靠中央、下靠群众。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从全党、全局的高度想问题、谋思路、促发展,不折不扣地服从中央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重庆人民是创造的主体,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足各自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法律向网上公害“亮剑”
  • 下一篇: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