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媒体时代基层交警部门当如何有效应对涉警舆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双微”(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逐渐凸显,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的凸显、利益博弈错综复杂,舆情传播也相对活跃,并具有冲突多发的特点。特别是网络舆情,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散扩大、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甚至影响社会。
公安交警部门,无论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还是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联系广泛的政法部门,其一举一动向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一些涉警的负面信息,稍有偏颇,便会成为网络舆论的众矢之的,诸如“最牛唐山女交警打架事件”、“古丈交警违规罚款”、 “网友发帖骂交警‘孬种’被拘留”等涉警负面舆论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成了群众热议的焦点,严重损害了公安交警的声誉和形象。 公安交警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在日常执勤执法过程中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不可避免一些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稍有处理不当,不论谁对谁错,矛头的重心都必将指向公安交警。若事件再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在网络上发布不利言论,略加炒作、煽动,则很容易激起众怒,诱发群体性事件,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待涉警舆情,基层公安交警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全面的防御机制,主动、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对涉警舆情的监督、引导和处置。 一、自媒体时代涉警舆情的基本特点及危害 (一)碎片化传播。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自媒体时代“零门槛”的传播方式,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信息纷繁复杂,集中表现为“碎片化传播”。而公安交警作为国家政法部门,鉴于其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及特殊性,其一举一动特别是涉及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都更为公众所瞩目。广大群众碎片化的传播,信息把关人的阶段性缺失或不到位,就容易造成主、客观上的信息失实。直接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的信任危机,削弱了交警执勤执法的公信力,甚至极大地影响了交警执勤执法的正常工作。 (二)传播来势汹汹。当前,以“双微”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各种网站***万个,论坛***万个,博客***万个,网民*.*亿人。在自媒体时代,传者与受众可以任意转换,网民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涉警信息一旦发出,经过转载分享,瞬间就能通过大范围扩散开来。若以一个人转发*条帖子用时**秒钟计算,转发***条帖子不到**分钟,这其中还不包括信息的群发,自媒体时代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怕是很难准确界定。再加上网络身份的隐匿性、言论的自由性、传播的即时性、跟贴的盲目性,加剧了炒作的轰动效果,致使一些“个案”被泛化,负面效应无限放大,甚至愈演愈烈臆造出一些无中生有的负面新闻,形成不利于公安交警的社会舆论,进而引发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甚至转化为实际警民冲突。 (三)利益冲突明显。自媒体所引导的舆论代表的是群众利益,通常与官方舆论形成对峙。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使其极易成为媒体,甚至公众关注的焦点,又因为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猎奇”、“嗜丑”的心理作怪,以及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导致媒体对于公安的报道失去了平衡性。特别是一些不良媒体,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打着“客观监督”的旗号,选择性报道,甚至是无中生有,不断臆造公安机关、民警的负面虚假新闻去博取眼球,刺激公众的神经,致使涉警舆情不断的向负面的方向倾斜,与群众利益对立明显。致使基层交警部门成为广大群众的众矢之的,人民警察形象大打折扣,警民矛盾白热化,警民关系紧张。 二、基层公安交警当如何有效应对涉警舆情 (一)提高宣传意识,积极适应自媒体时代。一是以上带下,齐抓共管。基层交警部门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自媒体时代下加强交警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通过亲身参与、组织发动,带头做好宣传工作,形成各级领导主动抓、宣传部门认真抓、基层单位切实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争取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实际情况,正确引导舆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宣传效能。二是主动宣传,树立形象。基层交警部门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群众拥有对公安交管工作的最终评判权。因此,基层交警部门在开展工作、疏导交通、查处违法、推出各项便民举措时要主动宣传,让人民群众知晓。交警工作的进展、成效甚至面临的困难,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只要有利于促进工作、树立形象并符合宣传纪律,都应当积极向社会宣传。通过“驻社联村”、警民恳谈等主动宣传,让宣传贴近群众、潜移默化,从而强化正面声音,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形成全警参与发动宣传。全体交警在警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应时刻强化宣传意识,以良好的警风、规范公正的执法、文明礼貌的举止来宣传交警工作,提升交警部门的亲和力和公信力。不仅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工作,各交警部门对宣传工作也责无旁贷。形成人人都是宣传主体、时时都有宣传时机、事事都有宣传亮点、处处都成宣传窗口,全警参与宣传的良好局面,推动宣传机制体制由宣传部门单打独斗向全警参与转变。 (二)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引导效果。鉴于自媒体时代下的受众、传者角色转换随意性,宣传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从而增强宣传的引导效果。一是强化对宣传的策划。基层交警部门有计划有重点地制定出宣传思路、宣传规划及宣传计划,紧密围绕各个时期的宣传重点,提前对宣传口径、宣传资源配置、新闻发布节奏等进行策划,通过交警部门内外联动、网上网下联动、充分利用各个媒体工具积极推进,引导媒体按警方设定的口径、议程开展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二是转化宣传的手法。变单方面以我为主的灌输式宣传模式为以社会媒体为主、交警部门提供新闻资源的互动协作式宣传模式,变堵、躲、捂为请、迎、疏。对于涉警网络舆情要有一种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要从网民、媒体和舆论的本质根源去扭转、去导控。通过传统媒体、网站、“双微”平台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满足网民的知情权,全面掌握舆情趋向,了解社情民意。三是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政务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也是自媒体时代下建立服务性型交警的重要载体。近期,各地交警纷纷开通网上交警,建设微信处理事故平台,建立权威网络平台,竞相第一时间发布各类警务信息,让群众了解真相,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基层交警部门可以通过组织科技人才进行培训,建立健全自己的电子政务系统,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办事服务。同时还能利用电子政务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设置网上回复功能,及时处理社会舆情,快速反馈群众信息。 (三)建立完善的舆情监管、处置、维权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的舆情监管机制。要重视舆情搜集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密切关注涉及基层公安交警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涉警舆情的分析与预测,增强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鉴于公安交管工作的特殊性,要充分利用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工作之便”积极主动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舆情调研工作,及时收集、梳理、研判信息,将影响公安交警声誉和形象的不利因素或负面报道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首先,与各大小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建立密切友好关系,并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其次,在出现涉警舆情时,对涉警的负面信息,要多向导流,化害为利,形成公安新闻发布与网评队伍的有机配合呼应;此外,还要注重加强政务公开机制,健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对一些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和突发性事件,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以正视听,消除不实传闻,坚决杜绝虚报、瞒报、谎报的愚蠢方法。三是建立维权机制,严惩刻意炒作、歪曲事实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媒体,保护民警的合法权益。通过指派专人对网上涉警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查封、堵截、屏蔽、过滤和清除有害信息,正面引导广大网民,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此外,基层交警部门还要注意正确对待、自觉接受各个媒体和广大群众的监督,通过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导权,为维护基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大局、保障社会稳定和谐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真正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提升公安交警执勤执法的公信力,让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