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中国人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一直是老大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享受周边小国的供奉,给他们提供保护,那时的我们很骄傲,把自己当成是世界的中心。但慢慢地,我们落后了,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落差让我们由自负一下子变成了自卑。在这自负和自卑的转换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滋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而这深深的焦虑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度的迷失。文化学者臧一民笔下的《纠结的中国人》第一次把国人最难以启齿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喊了出来。著名评论家张颐武直指本书“点明了纠结,找到了症结,化解了死结,舒缓了心结,编织了中国结”。
作者从梁山老大宋江带领旗下兄弟接受朝廷招安的故事谈起,揭示了中国人意识里一种根深蒂固的趋同属性:即认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应该是一样的。乍一听,很多人都会摇头,紧接着大谈自己对人性和社会多元化的理解,但那些真实的感受却不容我们继续辩白: 比方说,我们在某家饭店吃到一盘很美味的菜肴,很自然地,我们就会推荐身边的人有空也去尝尝,兴许还会主动带上朋友去光顾。等那道菜上桌,我们会热情地邀请所有人都品尝一遍,然后睁大眼睛用期待的目光瞅着他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赏。若众人说好吃,我们便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如释重负之余还会语带娇羞地说:“你看,我没骗你吧,这道菜确实不错!”可要是朋友说:“这道菜没什么特别呀,很一般!”我们定会意兴阑珊,觉得对方不够友好,不给自己面子。就这样,因为在一道菜的品鉴口味上话不投契,我们对自己的朋友心生不满,至少在那顿饭的时间里他把我们给“得罪”了! 这只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桩小事,想必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我们好像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存在差异,那必定是有一方出了问题或是不正常。其实,若这么想,最不正常的该是我们自己。 作者进一步披露:“中国人大都没有自我。对我们来说,找到跟自己有着相同爱好或相同思维方式的人是我们存在的基础。”话虽尖刻,却不夸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不少人自步入职场之日起,便忙于钻营拍马、拉帮结派,削尖了脑袋要往上“爬”;安守本职,恶繁悦朴者反而被视为“不上道”甚至于“没出息”。于是后者为了洗脱“假清高”的嫌疑,主动向前者靠拢,追随他们一道在各色名目的饭局、牌局中“广结良缘”,纵横捭阖,企图摘掉“不合群”的帽子。他们虽似陶渊明“少无适俗韵”,却不见前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胸魄与果决,而是随波逐流了。说白了,我们中的很多人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独立精神,总是在寻求外部的认同,殚精竭虑地搜寻一个能接纳自己的圈子,以满足内心对“归属感”的渴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总觉得那是我们存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