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部门作风建设的现状、成因及改进建议(二)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以“八项规定”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点的作风大整顿在祖国大地全面铺开。此次以作风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大清理、大扭转、大动作,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欢迎。作为政府重要执法和职能部门,*局始终关注作风问题,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南漳*系统为蓝本,对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和客观建议。
一、当前基层*部门干部作风现状
作风问题始终代表了党和政府的社会形象,决定着地方和部门的发展环境,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调研认为,*干部的作风主流是好的或较好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业务、懂业务、钻业务的干部多了,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以业务练兵、稽查能手、岗位标兵、纳*服务明星等评选活动为载体,一大批业务干部在*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主战场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启迪了思维,增长了才干。绝大部分*干部能够坚持以经济发展大局为重,用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机遇意识、席位意识、争先意识明显增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敢于、乐于、善于在*事业第一线创业立业,主动学习*收政策、深入研究*收工作、有效参与服务活动的干部多了,干部职工服务*事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升,内生动力日益显现,齐心抓发展、竞相争一流的“*气场”初步形成。
(二)敢管理、善管理、勤管理的干部多了,工作绩效明显提升。我们发现,大多数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业务思路比较清晰,工作中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注重多角度考虑问题;既有个人主见,又有集中群众智慧的谋略;既有人性化管理方法,又有敢于较真的胆识;既立说立干、说了就干、干就干好当好表率,又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众人划浆开大船;通过*行政审批改革和“一站式”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的实施,管“死”的教条少了,促“活”的办法多了。现在办事,前置的条件比过去少了,限制的框框比过去少了,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讲规矩、重规矩、守规矩的干部多了,党风政风明显好转。通过开展治庸问责和“市民问政”、“三查一促”、“创先争优”等活动,不讲纪律、不负责任、不重形象的干部逐步减少,依法行政、依规行事、依章履职渐成风气。调研中发现,中央和省、市、县一系列关于工作落实的要求和规定推行后,干部的危机意识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吃喝风、玩乐风、赌博风、闲话风等歪风邪气得到收敛,铺张浪费、吃拿现象逐步减少,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政风恶习得到控制,同城不吃请、午间不饮酒等正风肃纪规定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政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广大纳*人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风不浓。主要表现:一是忽视学习。有的单位对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启发引导,干部学习没有压力和动力;少数领导干部经常以忙于工作为借口,在学习上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没有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二是厌倦学习。少数干部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把学习当作提升能力的手段,学习处于走过场和被动应付状态。三是不会学习。一些干部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缺乏应变、创新和学以致用能力;少数干部存在“本领危机”,谋事缺想法、遇事没办法、干事少章法,没有能力为纳*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精神不佳。调研发现,基层群众对干部在精神追求方面的意见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不高。少数干部思想没有追求,工作没有目标,自律标准降低;有的觉得自己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晋升无望了,前途渺茫了,上班混混日子也算是“软着陆”。二是相互攀比。有些干部不比工作比生活,形成了谁会玩谁有本事,谁的生活圈子大谁就有路子,谁的玩法多谁就有面子的奇谈怪论。三是贪图享乐。一些干部纪律淡薄,上班时间不务正业,老百姓和企业办事经常找不到人;少数干部痴迷玩乐,对大局不关心,对岗位不热心,对工作不尽心,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本职工作一知半解。
(三)作风不实。基层群众心目中,一些干部缺乏善于落实的责任、敢于负责和勇于担当的能力。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底气。少数领导干部工作中不能作表率,不能以身作则,造成工作起来不硬气,严抓严管没底气,干部对其也不服气。二是不敢担当。有的领导干部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批评人,对损害大局和群众利益的人和事视而不见,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三是不负责任。一些基层群众抱怨,少数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作为和慢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热衷形式。有的干部说起来惊天动地,做起来毛毛细雨,热衷于喊空口号,搞花架子。基层干部反映,会议多、工作检查过于频繁,专项活动过多地强调资料和表格。
(四)落实不畅。主要表现:一是执行政策“打折扣”。执行上级政策和决策部署不主动、不到位、打折扣,特别是少数单位,领导定了的事情,往往在一些科长、科员那里卡壳,“中梗阻”现象比较突出。二是行政行为随意性。一些单位不顾大局,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遮遮掩掩。一些单位行使职能时单纯从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上考虑,凡事以经济利益为先,不能自觉服务于企业和纳*人。三是办事拖拉效率低。有些办事环节较多,程序繁琐,群众抱怨单位内部分工不明确,科室之间工作不协调,少数工作人员业务不熟解释不清。
这些突出问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根源还是思想上和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一是责任感淡化。干事成事,关键要有责任心。一些干部不珍惜岗位,工作任务不明确不具体,不能尽心尽力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少数领导干部对“为什么当官?”、“应该做什么?”理解不透甚至发生偏差。二是价值观蜕化。少数单位的工作之所以群众抱怨多,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干部丧失了信仰,扭曲了价值观,丧失了大局、群众和法纪观念。三是本领弱化。少数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认识不足,能力降低,不能很好胜任工作。四是纪律软化。少数干部党性修养缺失,思想上不讲政治,办事上不讲原则,工作上不守纪律,生活上不注意形象,对各级规定令行而禁不止。五是机制僵化。当前,绩效考评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目标管理项目过多过滥,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务的干部缺乏科学的实绩衡量尺度,不同程序挫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改进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要大力推动“五个湖北”、“四个襄阳”和“四个南漳”建设,必须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
(一)注重教育提高,重点解决“本领不够”问题。一是要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奖励办法,加强新政策、新业务、新知识的及时更新培训,形成自觉学、终身学、常态学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讲究方法提升能力。实行“压担子”和“走出去”等办法,组织干部走进基层和挂职会计师、*师事务所,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上,让更多干部在多个岗位上锻炼成才。三是加强教育增强党性。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注重运用正反典型,促使干部警钟常鸣。
(二)坚持领导带头,重点解决“引导不力”问题。一要强化责任担当。领导干部要直面现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抓班子带队伍上,敢于担当,大胆管理,善于综合运用教育引导、选拔使用、责任考核、奖惩激励等配套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作风转变。二要力戒形式主义。要落实“三短一简”的要求,下决心砍掉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迎来送往,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去。三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正确处理抓建设、抓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多干打基础、谋长远的事,使改革成果惠及群众,用表率作用对内增添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对上扩大影响力,对下增加号召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解决“活力不足”问题。一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多层面、多渠道、多途径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和单位内部的轮岗交流,使干部有机会在更多的岗位履职尽责;结合管理创新,对非公务员职务的基层股级干部,采取达到任职年限和资格后上提一级“改非”政策,使基层干部政治上有盼头,待遇上想头。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层县局已具备大科室优势,要解决科室、分局、大厅之间职能不清、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三要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参照政府“即时记功”的做法,采取灵活手段,对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电子考核、重视日常考核,有效解决考核指标过多,基层疲于应付的问题。
(四)强化监督管理,重点解决“服务不优”问题。一要推行“阳光政务”。无论是重大决策、干部选拔,还是*负明细、*行政审批、*案件审理,只要不涉及工作机密,都要面向社会,公之于众,切实将工作与权力运行全方位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二要固化服务流程。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窗口首席代表负责制,全权授予首席代表即办权,扩大受理权,明确协调权,对审批事项统一受理、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发证。三要敢于严格问责。在干部作风建设上要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真正让工作不到位的人“丢面子”,让落实打折扣的人“挨板子”,让破坏环境、刁难纳*人的人“挪位子”,让吃、拿、卡、要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的人“掉帽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