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政工思想 >> 党建群团 >> 浏览公安
  •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五)

    时间:2014年11月07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按照市局《全市*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工作方案》,我支部进行了深刻剖析检查,现将我支部的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活力所在,只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发挥好这一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向辉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次,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报告同时也提出了脱离群众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的严峻考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十八大报告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组织部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思想植根于群众之中。如何对待群众,是思想政治问题,是党性原则问题。作为组工干部,就要时时处处将群众安危冷暖挂心上,想问题、办事情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群众呼声作为组织工作的第一信号,以群众需求作为组织工作的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作为组织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群众中树立组工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身躯下沉于群众之中。组织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成果也在基层。组工干部要不当“浮萍”作“潜艇”,经常走出机关大门,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拜群众为师,在群众中汲取组织工作的智慧和力量。要在深入群众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群众一起想问题、谋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群众中发现、挖掘和总结经验,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情感融合于群众之中。“道始于情”,情感是理性的源头和基础。组工干部同群众丰富的情感积淀是真挚的血肉之情,是朴素的鱼水之情。只有对群众有感情,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才会对你说真话、说实话。“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组工干部要带着真情走到干部群众中,与群众交心谈心做朋友,真心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想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急,切实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权力受用于群众之中。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权力就是责任、服务和奉献。组工干部受权于人民群众,自当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多干实事、多办好事。要努力将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优势。把好选人用人关,发现、选拔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将组工干部的权力化作服务群众的工具,引导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积极为群众服务,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通过讨论学习,我们支部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时刻牢记让群众满意

        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温总理的一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因此,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进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当然,有了标准,不采用、不使用,再唯一、再最高的标准,也等于是白搭、空摆。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各项考核指标、措施、政策,都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第一”、“群众至上”的原则,必须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无论是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还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关决策,都要广泛、全面、真实地听取群众意见,并将结果交给群众评判、让群众打分,只要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就坚决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二)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防范和破解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于我们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需要。问政于民,求的是发展之道;问需于民,求的是和谐之本;问计于民,求的是创新之力。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才能知得失,找准影响改革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找到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是改进调查研究工作作风的需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是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需要。只有坚持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良方,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倘若离开了调查研究,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就会使我们失去群众基础,影响我们事业的发展。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才能密切干群关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也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常言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切实解决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会避免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面。

        (三)深入群众为民服务

        当前,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干部必须走在前列,带着感情到群众中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多与干部群众交流,及时掌握群众需求,用真情真心真意服务群众,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作表率。

        要带着真情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干部要积极与贫困村、困难企业、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等“攀亲结友”,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致富信息,协调资金、项目,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结”出感情,“帮”出实效。

        要带着真情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干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要到群众中去,进百姓门,用双脚踏平机关与田间地头的那道坎。与农民交朋友,倾听群众的呼声,知百姓情、解百家忧。

        要带着真情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往往是群众基础最差、工作最难、条件最艰苦的地方。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身入一线生活,心入人民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四)
  •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建工作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